如何看待国产数据库SequoiaDB的开源
1)相比mongo,它还是有完整的中文文档的,作为中国的码农。。看英文文档还是头疼。
2)应该说开源社区的支持还是比较快的。当天会有人在群里回答问题,然后原厂的同学在开始的时候教我们区里的工程师配置和对接程序。。还是很牛逼的。
3)一般来说,你还不能习惯使用和迁移转换,但现在据说SQL的支持更多了,你还没试过。听起来很强大,但是他们的原生操作语句还是很好理解的。
如何看待yandex开源clickhouse这个专栏文档数据库?Yandex于2016年6月5日开通了一个名为ClickHouse的数据分析数据库,这对于保守的俄罗斯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柱状存储数据库的跑分超过了很多流行的商业MPP数据库软件,比如Vertica。如果你没听说过Vertica,你一定听说过迈克尔·斯通布雷克,2014图灵奖获得者,PostgreSQL和Ingres(Sybase和SQL Server都继承自Ingres)的发明者,Paradigm4和SciDB的创始人。迈克尔·斯通布雷克在2005年创立了Vertica,后来被惠普收购。惠普Vertica成为MPP柱状存储商业数据库的高性能代表,脸书购买了Vertica数据用于用户行为分析。
简单来说,ClickHouse作为一个分析型数据库,有三个特点:一是运行速度快,二是功能多,三是文艺模式。
1.运行速度快:ClickHouse运行速度比Vertica快5倍;
ClickHouse的性能超过了市面上大多数列存储数据库,比传统的数据ClickHouse快100-1000倍,所以ClickHouse还是有很大优势的:
100兆数据集:
ClickHouse比Vertica快5倍左右,比Hive快279倍,比我的SQL快801倍。
10亿数据集:
ClickHouse比Vertica快5倍左右,MySQL和Hive已经无法完成任务。
2.多功能:ClickHouse支持多种场景的统计分析。
-支持类似SQL的查询,
-支持多种库函数(如IP转换、URL分析、预计算/HyperLoglog等。)
-支持数组和嵌套数据结构。
-支持异地数据库复制部署
3.文艺范:目前ClickHouse限制很多,它是为小资服务而生的。
-目前仅支持Ubuntu系统。
-不提供设计和架构文档,设计很神秘,只有开源的C++源代码。
-忽略Hadoop生态系统,走自己的路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宣布开放开源的AliSQL数据库,其实有点类似。谷歌开放安卓系统供大家免费使用。
别人模仿一些技术并不难,专利也不是长期有效。
谷歌可能觉得还是立刻公开比较好,大家一起努力可以快速占领市场。
如何看待黑客入侵数据库内网?内奸和外面的黑客合作。如果有内奸就好办了。
如何看待美国开发的数据库TokuDB?测试过TokuMX,性能确实不错,但是稳定性堪忧。mongodb 3.0之后,引入了wiredtiger引擎,缩小了与tokumx的差距。
我研究过TokuMX和TokuDB使用的索引数据结构,设计的很巧妙。虽然树的深度增加了一倍,但是插入时间确实大大减少了。
最后没有被采纳。
如何看待免费开源CRM基本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我们可以考虑一个支持用户个性化定制的CRM。百会的CRM不错。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定制,让用户看到效果。满意后付款,无后顾之忧。定制工具简单,定制速度快。用户可以自己操作,以适应未来的业务变化。另外,基于SAAS模式的在线租赁情况,可以为企业节省购买硬件、安装调试、后期升级的成本。定期的售后回访也可以解决很多使用中的问题。
你对React Native有什么看法脸书开源React Native React Native项目成员Tom Ohino出版的《React Native:将现代Web技术带入移动》详细描述了React Native的设计理念。大野认为虽然原生的开发成本更高,但现阶段原生还是必要的,因为Web的用户体验还是无法超越原生:
1的本机控件。Native体验更好;
2.Native有更好的手势识别;
3.Native有更合适的线程模型。Web Worker虽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图像解码和文本渲染,但是还是不能多线程,影响了网页的流畅度。
大野没有提到的是,Native可以实现更加丰富细腻的动画效果。归根结底,Native现阶段的人机交互体验更好。作者认为这些例子是令人信服的,也是React Native出现的直接原因。
图3-大野在F8分享React Native(Keynote)。
一次学习,随处写作
“学一次,随处写”也是出自大野的文章。因为不同原生平台上的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React Native并没有强制要求单个原生代码支持多个平台,所以也没有提到“一次编写,随处运行”(Java),提出了“一次学习,随处编写”。
图4-“一次学习,随处书写”
这张图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的示意图。从下到上,依次是:
1.React:基于React在不同平台上编写代码,“一次学习,随处编写”。
2.虚拟DOM:与浏览器环境下的DOM(文档对象模型)相比,虚拟DOM是DOM在内存中的轻量级表达(文档的轻量级表示),可以通过不同的渲染引擎生成不同平台下的ui,JS通过桥接通信机制React Native相互通信。bang的博客).
3.Web/iOS/Android:已经实现Web和iOS平台,Android平台预计2015 10实现(博客| React)。
上面很多地方提到的React是脸书2013的开源Web开发框架。当我阅读它的发布稿时,我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图5-摘自React的发布(2013)
1.高亮显示的文字说明React Native的原型在2013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发了,现在已经有了积累。
2.最近另一个热门项目是Flipboard/React-Canvas Github(见@rank)。渲染层使用Web Canvas来提高交互流畅性,类似于上图的第一次尝试。
React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话题。详情见脸书/Reactwiki github。
笔者认为“一次编写,随处运行”对于提高效率还是有必要的,与“一次学习,随处编写”并不冲突。我们正在内部改造现有的组件库和HybridAPI,以适配(补充)React Native的组件,从而写出一个成熟时可以在iOS和Web上运行并开源的代码。
持续更新...
第二,规划
下图显示了React Native的业务和技术转型:
图6-业务和技术转换图6-业务和技术转换
自下而上:
1.React节点:React支持服务器端渲染,通常用于首屏的服务器端渲染;典型的场景是多页列表,首屏服务器渲染翻页客户端渲染,避免第一次请求页面时两次请求。
2.反应本地基本环境:
2.1.框架集成:虽然React Native发布了与现有App文档的集成,但在集成到现有复杂App时仍有很多细节问题。比如,群里的iOS同学花了两天时间才融入天猫iPad客户端。
2.2.Neorking改造:主要是重新建立会话,通常存储在头cookie中,React Native提供的网络IO fetch和XMLHttpRequest不支持重写cookie。所以要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fetch的扩展,要么网络IO(现有会话机制)由native负责,然后由JS通过HybridAPI调用,暂时选择后者。
2.3.缓存/打包方案:只要资源是从服务器加载的,这个话题就无法回避,React Native也是。缓存用于解决资源两次访问时的加载性能,打包用于解决资源第一次访问时的加载性能。
3.MUI是一个组件库,会以补充React原生组件的思路进行改造。
4.HybridAPI是阿里的一组混合API,已经在很多公共场合分享(比如sensor @中中中中中)之前。React Native建立了自己的通信机制,看起来效率更高(未验证),改造成本也不大。
5.最快的业务将在4月中旬上线,通过前几个业务转型推动整个系统的转型,如果效果如预期,将启动更大规模的业务转型。
更详细的规划和进度,以及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数据将在稍后发布。
第三,风险
1.虽然有三个脸书App(群、广告经理、F8)使用React Native,但是随着React Native的大规模应用,Appstore的政策是否有所改变还是未知数,所以只能往前走一步。
*更新:
2015.7.28 AppStore审计策略调整:允许动态加载运行在JavascriptCore中的代码。下图显示了以前的审计策略,比较了突出显示的更改。
qt支持国产数据库吗?应用程序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操作数据库。QT支持多种数据库,但很多情况下需要安装DLL驱动。这个有点麻烦。我以为用MYSQL的结果是驱动很难安装,然后就用SQLITE了。如果对数据库的要求不是很高,Sqlite应该可以满足要求。
如何看待数据库技术向大数据技术发展是必然的?随着数据的积累,记录对象经营状况的数据越来越多,于是慢慢形成了各个行业的大数据。当然,有些大数据库是有的,有些大数据是垃圾。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