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超越日本或德国机床工业?
关键是中国人口多,是后发国家,必须有计划地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一步步推进。要参与国际竞争,你必须有竞争力。质量好,价格低。几十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航天高铁超高压真电流输电的一切都走在世界前列。让西方人担心其实是很正常的反应。有竞争自然就有压力,落后就落后。
总的来说,国企竞争力不强,缺乏主动性。机床行业恰恰是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所以,机床行业要想突飞猛进,民营企业一定要占主导地位,或者国有企业一定要彻底改革。
中国的机床行业还在追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你还没学好,学得很好,也不用担心。比如五中,济南一机,济南二机,齐齐哈尔等。刚刚学的不错。从使用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不如人的地方,当然也有先进的地方。
德国和日本非常重视对个人或家族传承技术的保护,所以家族技术的现象在德国和日本已经出现了几百年。而中国过于强调无私奉献,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造成了太多人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习惯,而不考虑几十年、一百年后。很多国家技术,比如云南白药,先是出资,然后变成私人控制和牟利的工具,让很多人自叹不如。
机床是工业的基础!机床行业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今天的机床确切地说叫做加工中心。前段时间提到的光刻机,其实就是高精度加工中心。我们做不了加工中心系统,相当于这个加工中心的大脑。目前,世界机床常用的主流系统有西门子、海德汉姆、NVC等。日本的三菱,发那科等等。而我们在工业体系中几乎为零。主轴高速轴承。我们可以转动转子、定子、导轨、螺杆等。,但我们无法使用或满足要求。实业之路任重道远,我们现在太浮躁了。拿个东西换个品牌说是我们自己的。这可不好。机床行业要稳扎稳打,慢慢来,不要在关键时候被掐死。
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赶上。这个项目涉及到很多技术(芯片、数字技术、控制、测量、丝杠、执行器等。).我们在做工业软件的研发,目前正在做一个低代码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可以看作是PLC的芯片版。梯形图编程,有专利和原型。做精密机床要用这个开发平台。要一分多钟才能追上,但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真正追上脚。再难,不动脚是不可能追上的。
需要各行各业,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总有一天,我们能赶上国外先进水平。我们的平台技术目前已经是世界领先了。但是经过多年的战斗。这也说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国产机床确实在不断进步,而且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巨大,涌现了很多大型企业,但整体技术在各个阶段都落后于欧美日,甚至韩国。国内的商业环境决定了我们机床在创新和质量管理上的短板。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制造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没有利润,导致企业更加注重市场份额而不是质量和创新,不断压缩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技术人才留不住,技术人不受尊重,外行领导内行,搞技术的大多口才不好。他们只是研究技术沉默寡言,领导不会喜欢。玩把戏不如搞技术。虽然从事销售不容易,但是干净工资高,技术工种累工资低,会被社会看不起。也许技术人克服每一个困难的成就感才是唯一的内心慰藉吧!
从国籍上看,德国和日本在工作精细度上不是一个量级的。他们在家里下单,可以给你高价,但是你必须全检。材料和配件的加工很严格,而我们的国籍会被检查,但并不严谨。一个日本经理在大陆待了很久。他说如果我们要求95分,价格可以便宜20%,但是公司不接受。他说日本的脑袋比较死板,也许日本和德国都是3A级别。便宜的价格,比如电动牙刷,他们一定会测试最适合动力的震动。他们的电磁可以用5~10年,我们的5年内就挂了,但是我们便宜很多。这个世界不会把中国货归为高档货,但是只要我们人多,只要你有要求,我们一定会按照送货标准QC按时间送货,价格肯定会比他们国内厂家便宜。中国人民永远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听话的人。
目前来看,下一个10年很难,不是不可能。机床行业属于精密机械,很多定西都不生产。但是组装过程是最困难的。每个部件的技术处理都是通过多年的经验获得的。你会说我们在进步,人不进步吗?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行业最难的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最难匹配。这是行业内用了多少年的产品才得到的现有数据。支持国内生产是没问题的,但是国内需要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健康发展。纵观目前国内工业机械市场环境,工厂的所有要求都是指定国外品牌,因为人稳定,要求不高的是在乎价格。低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在行业中的作用都不是很有技术含量。
军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无成本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造出原子弹却造不出优秀的汽车发动机。就算建了,也只有国家买单,没有企业买。高端数控机床和医疗器械一定是性价比高的,所以企业才会接受。当中国的技术工人可以在北上广买房买车的时候,他们是受尊重的,是可以请得起病的,是可以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接受免费的定期职业再教育的。数百万人将不再参加国企公务员考试,安下心来学习工作20年,中国将有望超过德国和日本。请相信一个在德国工作过的中年人,不要被洗脑。看看德国的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看看现在的中国,你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高端机床与日本、德国、瑞士的差距还很大,普及率极低。钢材质量和轴承各方面差距真的很大。中国大部分精密机床,尤其是航空航天用的,都要进口。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记得2000年,公司买了一台二手日本机床,加了润滑油的国产机床无法启动。后来换成壳牌的润滑油才能启动。机床对油的要求这么严格。新的一年能做到吗?据报道,进口的奔驰在中国抛锚了。其实人家是对的。不是车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汽油达不到别人发动机的实用标准。这就是差距。
任何行业的技术都需要巨大的市场来支撑(有了市场,就有了钱;有了市场,还会有进一步的技术探索。中国以前很穷,所以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只有市场。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有资金,有市场。它在技术上赶上并超越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有大量的试错机会,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竞争对手(说白了就是中国在和除中国之外的所有国家竞争)。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做好自己的事。
如果技术更新够快,你觉得客户该不该换?什么机床用久了,需求不大。这句话我真的很想笑。比如你可以同时处理五张脸,两年后技术升级到可以同时处理七张脸,精度更高,效率更快。你觉得客户会换吗?一方面,轴承主要在控制系统上落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日本发那科和三菱,德国西门子的数控系统是世界领先的,日本Madzak Yamazaki成立于1919。五年后我们能赶上并超越这些吗?当然,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很快,希望在未来几年赶上欧美,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