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城市有哪些?

我国城市的面积差异很大,需要限定城市房价的范围。比如厦门、三亚、深圳的面积分别只有1.699、1.920、1.997平方公里,而重庆、北京、杭州、成都的面积分别是82400、1.640、1.638。

本文我把自己参与对比的房价限定在“中心城区”,以二手房价为准。因为大量的城市,如贝尚深圳,中心城市的新盘很少,价格往往由单一的属性控制。

10年后,有资格角逐「中心城区」房价前十的城市名单如下:

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台北、厦门、广州、杭州、三亚、南京、天津、福州、青岛、苏州、武汉、郑州、重庆、成都、宁波、大连、合肥、济南、珠海、温州和东莞。

我的判断是,10年后,以下城市将成为10年最贵的城市:

第一名:香港

无重大意外事件(如地震、战争、海啸等)的严重影响。),10之后,香港仍将保持“中国房价第一”的位置。目前香港中心城区的房价基本上是北上广深中心城市的两倍左右。

虽然香港的经济总量会被更多的内地城市超越,但它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最大门户”的地位不会改变。中国65%的对外投资和近60%的对外投资都是通过香港进行的。香港也是中国内地资金在海外配置资产的第一站。庞大的内地资金和稀缺的供应将继续推高香港房价。

第二名:北京

北京目前的楼市调控是内地城市中最严厉的。展望未来10年,北京将成为中国唯一的“超一流城市”。北京有三大优势,都是不可替代的:一是北京是国企总部的聚集地,目前拥有世界500强总部;第二,北京是中国最大的首都中心。目前收集的资本是上海的1.3倍,香港的1.3倍左右。第三,北京是全球独角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占全球四分之一,中国一半以上。

第三点是北京最大的优势。这意味着北京新经济的体量可能相当于“深圳+上海+杭州”。未来独角兽企业会给北京带来更多资金,批量造亿万富翁。雄安新区的出现并不能分流北京楼市的购买力,因为雄安新区的房子基本不卖,所以华北富人还是会集中在北京买房。京津冀的自然环境在未来10年会有很大的改善。

第三名:深圳

目前聚集在深圳的资本是上海的60%左右;深圳实际居住人口是上海的80%左右。但是深圳的面积只有上海的30%。换句话说,深圳的人口和资本密度至少是上海的两倍。

深圳拥有的PCT国际发明专利占全国半壁江山;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相当于“上海+广州”;深圳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仅略少于上海。深圳的大型科技企业比上海多。事实上,深圳是仅次于北京的中国第二大经济中心,市场自由度和创新文化氛围也明显好于上海。

深圳“可售住宅”用地供应量2017为零。平均10,实际居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四大一线城市中,深圳住宅用地平均供应量不到北京上海的四分之一。深圳每年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是四个城市中最多的。如何控制深圳未来的房价,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四名:上海

上海依然是一个“不断被北京加冕”的城市。一旦有好事发生,而北京又不准备占为己有,首先想到的基本上都是上海。2018年,上海将建成内地首个自由港,举办代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去年的2035版《总规》中,上海被定位为中国城市的最高标准。

目前上海聚集的资金已经超过香港,仅次于北京。中国的金融要素市场基本都在上海。此外,上海还是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第二大门户。但遗憾的是,上海不仅在新经济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北京,还被深圳超越,被杭州逼近。上海的文化骨子里讲究秩序和情调,与新经济的草根性、野性和韧劲不相适应。这是上海的软肋,很难改变。

第五名:杭州

杭州的经济非常活跃。目前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深圳,在一些统计中甚至超过上海。杭州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广州。综合评价,杭州在新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北上广深,位列前四。目前杭州聚集的资金总量约3.7万亿,仅次于北上广深。

杭州背靠中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浙江省,经济结构合理,所有制充满活力,是强二线城市中离“北上广深”最近的城市。再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杭州未来的房价也非常值得看好。

第六名:三亚

海南楼市在2017年9月发生重大转折,很多人还没有完全意识到。2065438+2007年9月22日,海南实施全面禁止围填海,永久停止中部生态核心区新出口房地产项目开发。9月29日,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通知,停止审批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含100平方米)商品住房建设。

2018“两会”上,海南省委书记强调,海南不能成为房地产的“加工厂”,不能“外界想建多少就建多少”。

这意味着海南的房地产供应将被严格控制,尤其是海景房将变得非常稀缺。三亚等一批海岸线较好的海南城市,将进入高品质住房的“贵族”时代。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演变告诉我们,两类城市的房价会长期居高不下:第一类是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尤其是“金融和科技包揽一切”的城市;第二类是度假胜地,海岸线优美,气候温暖。

在美国,第二种类型的城市位于夏威夷和佛罗里达。在中国,只能分布在海南。最典型的,当然是三亚。

第七名:厦门

厦门房价那么高,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厦门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都不突出。即使在福建省,GDP也不如泉州,统筹资金也不如福州。

但别忘了:厦门有“温暖的气候+美丽的海岸线”,仅此一项就堪比三亚,找到了高房价的第一个原因。另外,厦门还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当然,厦门也有活跃的民营经济和新经济。2017年厦门a股IPO公司10家,超过大部分省会城市。

所以厦门的意思是“深圳+三亚”。至于厦门岛,海中有岛,岛中有湖,但有着天赐的不可掩饰的优雅。人口增长率这几年一直让厦门保持在全国前8。在福建,厦门是唯一一个摆脱了“地域特色限制”的城市。所以,厦门的房价虽然有点透支,但还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高位,尤其是空间稀缺的厦门岛。

第八名:广州

在最近的牛市中,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顺序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广州属于跟随和补涨一线城市的性质。下一波行情恐怕也是如此。

目前广州聚集的资金总量是5.2万亿,不到北京的一半,相当于深圳的72%,杭州的1.40%。这说明广州经济实力很强,作为“强二线城市”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优势。但问题是,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上市公司市值、民营企业活跃度等方面,广州已经被杭州超越。所以,接下来的10年对广州来说是至关重要的10年——干得好,可以缩短与深圳的距离;也许真的会被杭州超越。至于房价,由于广州还在发展南沙这个大城市,广州中心区在扩大,中心区房价的涨幅会受到限制。

第九,第十

在接下来的10年里,台北、南京、成都、天津、青岛之间将产生九到十个中心区的房子。

目前珠海房价比较高,但未来10年排名可能会下移,因为珠海城市层次低,人口少(达不到建地铁的标准),公共服务资源不如老牌省会、直辖市(如天津)。

至于温州,因为远离中心城区,自身很难发展成为中心城市,房价会持续高位横盘,没有显著的投资价值。温州商人掌握了大量财富,会长期把持温州房价。从2015年底到2017年底,温州小学生人数减少,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星级城市的“暗淡星光”和强省城市的崛起,是过去10年中国城市竞争的基本特征,并将贯穿未来十年;未来十年,“二流直辖市”也将“暗淡”。未来,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郑州、长沙、Xi、合肥等城市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世界上房地产泡沫最大的八个城市

瑞银集团(UBS Group AG)提醒,全球一些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已呈现出潜在的不可持续状态,其中8个城市面临泡沫风险,这些城市用红色标出。

多伦多:在瑞银的报告中,多伦多的泡沫风险指数高达2.12,全球第一。过去5年,这个加拿大城市的平均房价比2011上涨了近50%,泡沫风险大幅上升。

斯德哥尔摩:泡沫风险指数为2.02,仅次于多伦多,位居全球第二。通货膨胀指数调整后,这座北欧城市的房价在过去12年翻了一番。

慕尼黑:泡沫风险指数为1.92,仅次于多伦多和斯德哥尔摩,位居全球第三。

温哥华/悉尼:泡沫风险指数都是1.80。就悉尼而言,自1980以来,澳大利亚最大城市的房价年均涨幅为3.5%。就这个指标而言,悉尼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首屈一指。

伦敦:泡沫风险指数为1.77。在过去的10年里,这座英国城市的房价上涨了15%。

香港:泡沫风险指数为1.74。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4平方米,合150平方英尺。相比之下,在意大利米兰,你只需要工作5.7年就可以买一套60平米或650平方英尺的公寓。难怪米兰的泡沫风险指数低至0.09!

阿姆斯特丹:泡沫风险指数为1.59,超过1.50的水平。

根据瑞银的定义,指数超过1.50的城市有房地产泡沫风险。指数越大,风险越高,以上8个城市都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指数在0.5到1.5之间,属于房产被高估的城市。这一类的欧洲城市有巴黎(1.31)、苏黎世(1.08)、德国法兰克福(0.92)、瑞士日内瓦(0.83)。美国有旧金山(1.26)和洛杉矶(1.13);亚洲有东京(0.90)。

如果指数在-0.5到0.5之间,属于物业估值合理的城市,包括波士顿(0.45)、新加坡(0.32)、纽约(0.20)、米兰(0.09)。

如果指数在-1.5到-0.5之间,属于房产估值低的城市。美国芝加哥为例,其指数仅为-0.66:

看去年全年房价涨幅,调整通胀指数后,多伦多高达20%,也是全球最高,其次是香港近20%,阿姆斯特丹、悉尼、慕尼黑超过10%。

从过去五年来看,调整通胀指数后,旧金山、慕尼黑、悉尼达到或超过10%;多伦多和斯德哥尔摩接近10%。

银行人士认为,一旦一个城市的年均房价以10%的速度上涨,预计会连续7年翻番,这种情况似乎不会持续太久。

去年,在瑞银跟踪的城市中,只有三个主要城市的房价没有明显上涨,分别是伦敦、米兰和新加坡。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相对于房价的承受能力,中国和香港是世界上最好的。

引用美国城市规划咨询机构Demographia的“2017年国际住房负担能力”榜单,称香港已连续8年排名第一,当地房价属于“极度负担不起”之列。

报告显示,香港的房屋负担能力在过去两年进一步恶化,从2016年的18.1倍上升至19.4倍,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高位。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香港家庭要吃喝19.4年才能买得起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