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新技术骗局?
实际案例
“废旧塑料能够提炼燃油!”一伙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让47家厂商上当受骗,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95万余元。诈骗团伙的主犯之一张某已被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
受骗案例
张某在上海经营一家快餐管理公司。2000年8月,张某的同乡李某、刘某等人化名组建了上海源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对外宣称公司研究出了能从废塑料、橡胶制品中提炼燃油的技术。公司研制的炼油设备已独家荣获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已获多项成果奖,已申请国家专利。
该公司通过媒体发布有偿转让技术和设备的信息后,全国各地的咨询、联系电话络绎不绝。张某以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参与联系租借办公、培训场所和试验基地,还将自己快餐公司的桑塔纳轿车用来接送“客户”参观、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47家厂商同源能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就在他们支付了转让费用,并接受了所谓的技术培训后,却无论如何都无法提炼出燃油。再要找源能公司算账,这伙骗子早已逃之夭夭了。
诱惑分析
该骗局得以成功的原因:
1. 带着受害人实地考察,使之放松警惕;2. 展示的文件材料齐全,让你深信不疑;3. 在权威媒体广泛发布信息,坐实权威性。
案例警示:
其实专业技术转让会存在很多陷阱,这类新型技术主要用新颖、时髦的词汇来掩盖假象,这些新技术就是把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包装后,鼓吹自己是新技术的创始人、发明者,以此来迷惑那些不太懂行的人们,并让他们慢慢地对高科技技术深信不疑。在此我们要提醒十大创业者,面对此类项目,面对互联网以及媒体上刊登的广告也要理性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广告宣传,毕竟媒体和网络只是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而非实践者,对待不熟悉的领域应该选择咨询权威部门,更主要的是自己多学习,多思考,利用智慧的头脑多分析事物,以免盲目选择项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