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片

笑笑名片干坤世界

2004-8-30 12:00:01

民间流传着一句经典的话:“名片就是骗子”。名片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名片的故事讲不完。

以前印名片就像领结婚证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从沿海回来的小商品批发商,第一次大规模把名片带到了重庆。名片刚登陆重庆的时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往往以拥有一张名片为荣,得到名片的人会有意无意地在亲友面前炫耀。

普通人想印名片,要先申请,有单位介绍信,才能印名片。家住化龙桥的邓仙友是印刷厂的退休工人。他清楚地记得排队印名片的盛况:“我们根本不理普通人。那些年,印刷厂全是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名片不再只是某类人的专利。一个门面,一台机器,几个工人,一个名片社就能开。一夜之间,名片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名片价格一路暴跌,服务口号是“等着瞧”。

名片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职员和工人可以有自己的个人名片。甚至街头小贩,甚至收破烂的都可能突然给你一张名片。

从粗糙的白皮书到“同等优先”

原来的名片,无论是选纸、排版印刷、版面设计还是整体质量,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土。当时印刷的名片都是俗称“粗卡白”的白纸,表面粗糙。有人说,它类似于目前包装盒中使用的纸张。

80年代中期以前,名片比较简单,只有头衔、办公室电话、办公室地址。有人这样评价这种名片:“就像工作证没有照片,但是有邮寄地址和邮政编码。”

到了90年代中期,名片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突破。用来制作名片的纸不再是“包装盒”的材料,而是防水、防皱、光亮、镀金、镶银、香。至于版面,有很多种设计,繁体字,简体字,中英文对照。进入21世纪是网络时代最个性化的电子名片时代。

不是我不懂,是你变化快。

上世纪80年代初,重庆的名片几乎都是黑白的。名片上只有姓名、公司、地址、邮编等基本内容,TVU是空白的。记者的一个好朋友,隔壁邻居王大妈家,很早就有电话,他在“家电”上写了“请叫隔壁王大妈”几个字,原来是他的昵称。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每个人都把寻呼机挂在腰间。因此,名片上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呼号。记者的一个朋友当时是做销售的,住在一个没有电话的大院子里,就和一个在附近摆烟摊的阿姨约好了打电话找人。每当接到电话,阿姨就绕着两个弯走100多米给他打电话,他也绕着两个弯走100多米去接他。他们两个来回走了一英里。

名片上变化最快的是电话号码的数字,从四五位数变成了七八位数。前面加上省市甚至中国的区号(0086),还有一长串手机号码。后来,又加上了“伊妹儿”。

雾里看花,亦真亦幻。

名片的升级令人眼花缭乱,它所代表的意义更令人难忘。

前几天偶然发现一张80年代大学讲师的名片。现在,别说很难看到“讲师”名片了。连“副教授”都会说:“不好意思,我没有名片。”

90年代后,社会上一些人打着“研究中心特约顾问”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的模糊旗号,用假名名片行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名片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称谓制造。有人刚读了两年甚至一年的博士,名片上赫然印着“博士”!其实他只是一个“博士生”。

名片代表个性:第一个是虚荣。它属于一个副局长。他的名片上明明印着副局长的名字,但是左边加了一个括号,标明了局级待遇。

第二种是隐士,属于作家。老人的名片上只写着:中国公民,思想家。

第三种傲慢,是画家。他的名片上只印着五个字:中国。

第四种是夸张。名片正面是一个色标图像,因为过去的岁月久远,和他有点不一样。背面是他一生的光辉历程。与画家相反,他提供了太多的信息。感觉像是悼词而不是名片。

■□■□□链接

中国名片史(名帖)

史书《李生陆家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沛公和刘邦带兵离开陈……,使者害怕,丢了官位,…

这里的“名”就是后人所说的名帖(名片)。所以早在秦汉时期,中国最早的名片就出现了。

唐宋时流行一种名为“门形”的贴纸,其样式“比名纸还要复杂”。它的前身是下级会见上级时赠送的公开形式,后在私下拜年时开始普遍。

明清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手书”。这是当时下属见到上级或学生时使用的一种贴纸。一般折叠成6页棉纸,外加一个底壳。下官看上官的水罐,用的是蓝底壳。当他的学生第一次见到他的老师时,他把红绫当成了底壳。

记者徐涛/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