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稀土高新区打好人才引进组合拳。

最近,克鲁姆·泰克马林的名字频频见诸报端。作为喜宝博公司首席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克鲁姆·泰克马林成功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外院校”,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入选该计划的突破。

“外专”是我国条件最优惠、资助比例最大的吸引人才政策。建有30000平方米世界级一体化永磁核磁共振生产基地的喜宝韦伯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大最全的R&D团队,核心成员均为磁振专家,仅三人获“中央委员”称号。这家公司是包头稀土高新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着力建设人才强区的真实缩影。

千方百计“聚才”

包头稀土高新区用情感、事业、政策、环境留住人才,打响吸引人才集聚品牌,出台《关于吸引、使用、培养人才的管理办法》和西部人才集聚区建设政策,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资金、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土地、税收等12专项扶持政策,大力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软环境;与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稀土学院,组建国内首个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包头稀土高新区与清华科技园签订的合作协议为契机,依托清华科技园海外孵化通道,共建包头稀土高新区海外孵化基地,将包头稀土高新区招才引智的入口前移,直接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项目向包头转移。

包头稀土高新区在产业考察的基础上,有效引进清华科技园企业技术成果转移项目,投资2.3亿元建设了5.8万平方米的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搭建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软环境。项目前,稀土应用、铝铜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等8个“区内园区”都已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这些平台与全国13个省市的30个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展合作,开辟了人才交流、创业、落地、发展的“绿色通道”。

如今,一年一度的“稀土产业论坛”和“中国留学人员西部科技交流会”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近年来,* * *聚集了近50名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包头稀土高新区通过积极搭建各类高端人才聚集、交流、合作平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25人,其中博士124人,硕士11人,中央人才6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人才24人,领办企业324家,利税达3.5。包头稀土高新区被中组部命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草原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全心全意“培养人才”

“三个月的在职培训,充分锻炼和提高了我的思维、素质和能力。”回忆起在包钢磁材工作的经历,小李感触颇深。

派干部到企业、到基层挂职,是包头稀土高新区培养人才、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和措施之一。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包头稀土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巨型磁场。在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中,选派105名干部参加自治区和包头市干部培训,选派39名政府干部和科技管理人员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创新园区建设学习培训,选派41名中青年干部赴清华大学参加创新政府管理实践高级研修班。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面向全国招聘高层次人才,将入围的稀土、金融、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的10名博士生充实到相关职能部门担任高级管理人员。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多“充电”。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共有完成在职学习的博士、硕士研究生128人,科研人才3000人。让党员干部带着问题企业,转移党员干部173人。一方面锻炼干部的协调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解决园区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包头稀土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人才引进奖励资金,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为科研和产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已发放企业R&D和创新技术资金5.5亿元。借助媒体平台,宣传创业之路,报道领军人才创业过程,激发人才创业热情。积极争取各类人才享受上级特殊待遇,争取各类资金近3000万元。

依托产业“用好人才”

多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形成了依托产业用好活人才的传统和氛围,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了正确的方向。

内蒙古博特科技公司王博士——内蒙古自治区首位海外高层次人才。2006年,王从美国回到包头,创办了博特科技公司。其热超导技术为国内首创,占据国际地位。曾任戴尔公司高级工程师,美国富士康公司首席散热设计师。由于在包头稀土高新区创业,他还拥有中央高层次人才、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这些身份的获得,得益于包头稀土高新区对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关怀和支持。

几年前,韩博士带着“中高温槽式太阳能光热利用项目”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了内蒙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和他的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创新基金、国防科工委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由他研发的中高温槽式太阳能光热利用项目,拥有15项核心技术专利,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在中包稀土高新区实现了韩的梦想。

目前,包头稀土高新区在孵企业773家,在孵企业215家,涌现出一批人才团队。围绕稀土创新产业集群、稀土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等优势领域,,在获得第一批建设项目、第一批国家创新特色园区、国家稀土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试点或创优工作中,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使用作为重要内容和抓手,在推进工作的同时不断培养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