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有多大?
城门是城市内外交通的出入口,其建筑的规模和数量往往是由城市的大小、形状、朝向和用途决定的。原始社会早期的城市,面积都很小,比如河南淮阳的平凉台古城,面积只有0.034平方公里,只有南北两个门。湖北天门市较大的石家河古城(1平方公里)有四个城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再生产,城市的面积也相应扩大,城门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比如周朝齐国首都临淄,面积21平方公里。其大城市(郭城)有8个城门,其小城镇(宫城)有5个城门。陆渡曲阜面积10平方公里,外墙有11座城门。作为诸侯的属国,杨舍驿城(今山西洪洞县)面积约1.53平方公里,所以只有两座城门。
决定城门位置和数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加强。
南京神策门
南京神策门
宗法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周朝以来,“排行居中最重要”和“九数一系贵”的规律,对社会是公平的。虽然我们对这两周王都城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从《考》所描述的都城来看,它是一个边长9里的正方形平面,宫殿在中间,每堵墙中间按南北、东西中轴线对称开有三扇门。这种位面制度,在不同程度上,为后世大多数皇帝所遵循。比如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北宋的东京(水门外),晋中都,明清的北京等等。随着功能需求的变化,部分城市的城门数量也有所增减,不限于上述规定。比如北魏洛阳有十三个城门(北两个,东三个,南四个,西四个);隋唐洛阳只有十个城门(东三南三,西两北两);元代十一门(东三门,南三门,西三门,北两门);明代南京十三门(城市平面不规则,北四门,东一门,南三门,西五门);北京刚建的时候只有九个城门(南三个,东两个,西两个,北两个)。到嘉靖时,程楠建成,一东一西,城门总数增至十一座,仍为清代沿京。
一般大多数地方市(县、州、县)四个方向各开一门,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如山东寿光县的边县王,湖北荆门市的马家垸。从汉唐到明清,这种形式的例子仍然随处可见。
大多数情况下,城门是陆路交通的干门。由于一些特殊的自然条件(如附近有可通达的江河湖泊的低洼城市),一些城市为水路交通设置了水闸,如湖南省丰县新石器时代的城头山古城、湖北省江陵县的周代楚国济南城、宋代江苏省苏州的平江府城等。
早期城门口的城墙和其他地方一样厚,如河南淮阳龙山文化时期的平凉台古城,是单门洞,宽度很小。将城门两侧的城墙延伸形成城台(大概是城门两侧缺口的发展)的例子,最早见于山东曲阜古城。这部分面积和厚度的增加不仅有利于防御,还可以在上面建塔。后者平时可用于宴请、观光,战时作为瞭望、指挥之用。
角楼
都是建在城墙拐角处,平面往往是凸方形或圆形,上面建有角楼,功能类似于城楼。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周朝的《李周考公基》,文中称之为“角楼”,其高度比城墙高两尺。例子第一次见到。
Xi安明城墙角楼
Xi安明城墙角楼
在汉代的边城,如内蒙古朝戈旗鲁超库伦古城的四角,曾有倾斜角为45度的方形平面角台,顶部面积约为5米×5米,形状十分规整。其他边境城镇也有类似的建筑。
前面提到的十六国夏天控制宛城,东西角有角台。此外,敦煌北魏第249窟西顶《阿苏罗王故事》和第257窟《鹿王生平第四号故事》所绘城垛均有角台的表现。北宋东京皇城有一座瞭望塔,列在《宋史》(卷113)。辽上京北城,皇甫为宫,故有角台。其他的,比如庆州老城,也有。金代吐烈毛都古城1的角台,为圆形平面,直径约12米。西夏国首都黑城子也是如此。北京的城墙周围有元代和明清时期的角台痕迹。
马面阵
这是建在城墙外侧一定距离的一个凸出的桥墩。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因外形狭长似马脸而得名。一般为12 ~ 20m宽,突出墙外表面8 ~ 20m,间距20 ~ 250m(一般为70m),即在弓箭投石的有效范围内。其特点是能从三面自上而下攻击城下的敌人。由于火器的出现,这种结构在宋金以后的城墙上很少使用。
民国时期北京城墙马脸的航拍
民国时期北京城墙马脸的航拍
马脸的名字最早见于《墨子》“备梯”和“备高楼”两篇文章,其中提到了“行于市”。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防御。
现存最早的马面发现于甘肃省夏河县北部汉代边城八角城。内城有五张马脸,东南一张,西南两张,西北两张。马脸宽度12.2 ~ 38.5m,长度6.7 ~ 11.7m,布局不对称,根据需要设置。
北魏洛阳城发掘后,在洛阳城北墙光墨门西侧发现一张马脸。其平面一般为方形,突出于城墙外侧11.7米(约为城厚的2/3),正面宽度约为13米。此外,在西苑北端的承明门以北也发现了马面残迹。在中原地区的城市和敦煌石窟的壁画中都发现有马脸,如北魏第249窟西顶《阿苏罗王传》中所画的城垛上就有马脸的形象。这个间接信息也可以作为洛阳马脸的补充。
十六国夏都宛城东西仍有48个马面,平面呈长方形,间距40 ~ 70米。其中最大的约19米宽,突出墙面14米,残高相近。
类似马脸的南京明城墙防御
类似马脸的南京明城墙防御
北宋时,汴京外城以马面为建筑,间距100步(约150米)。在东京看中国梦。南宋平江府图中的城墙也是呈长方形马面排列。根据图纸,除东南、西南角平台外,东西墙共20个马面,南墙11。当时金兵屡次南下,不得不安全。
地处北方的辽金古城大多有马脸,但也有一些不同。如位于辽宁北京的北城皇甫为宫殿,所以其外墙东、北、西三面均有密集的马面,分别为13、12、19,间距90步(135米)。程楠叫首尔,是平民居住的地方,所以设置的比较少。现在南墙大部分被白音郭勒河破坏,只剩下两张马脸。位于黑龙江省克东县金代普育路老城区,平面为不规则椭圆,沿墙有39个半圆形马面,间距50 ~ 70米,比其他城市密集。
元朝时,都城也只在内城城墙设置马脸。内城平面呈正方形,每边6个马面,间距140 ~ 190米。布局方式和辽商、北京一模一样。元朝的历史也建了,但是没有实物,情况已经不可考了。
大同近年修复的城墙马面
大同近年修复的城墙马面
明代,中都的南京、凤阳等都城都没有修建马面。永乐迁都北京,没有在城墙上建马脸。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南城时,在城墙之间修筑了172个马面(称敌台),分两类区域,间距60 ~ 100米,估计是由于部署了不同射程的武器。
明代的地方城市,如Xi安,由秦王用栅栏围起来,城墙用98个马面砌成,长方形平面为20m× 12m,间距为120m。再比如山西平遥县,那里有71个敌台,间距和xi安差不多。沿海城市,如江苏省的南通市和如皋市,在城墙上建造了马脸,以保护他们免受日本侵略者的袭击。
嘉峪关,明代长城的最西端,有两道城墙。外面是雒城,西边是交通要道,是大门,所以城墙特别高,特别厚(城墙高10.5米,顶宽5.3米)。南、北的洛城城墙只有3.8米高。关城内,城墙高9米(加1.7米),底宽6.6米,顶宽2米。南北城墙中央有一个带敌塔的马脸,平面上呈长方形,距离关城四角的角台约75米。纵观所有城墙(包括长1100米的洛城城墙和长640米的关城城墙),只有两张马脸。据估计,这种结构的减少和接近灭绝可能与火器日益普及有关。
城市护城河
古时候叫“城墙”,是城墙和护城河的统称。后者也被称为何澄、程颢或胡和。它一般环绕在城墙外侧,少数还在城墙内侧修建了内河。大城市如果有小城镇,比如作为皇帝首都的宫城,作为郡县首府的紫城,其门下往往有河流。前者像明清北京的故宫,后者像松平江府城的子城。
南京孙吴石头城和护城河
南京孙吴石头城和护城河
就已知的古代城市而言,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在外面修建了城墙和河流,其例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如湖南省丰县城头山古城外,宽度仍有35 ~ 50米,深度约4米。它由天然水道构成,人工调节挖掘。除了防御功能外,还可用于船只交通和城市给排水调节。有内外城墙和两条对应的护城河,如北宋汴京的开封,南宋的平江府城。建有三墙三城的城市,如春秋时期的江苏省常州市盐城。其面积虽小,但系统特殊,在国内尚属孤例。如皋的内外城河,内外圈都是独一无二的。
城门前的护城河路往往被挖成向外凸出的平缓弧形,可以使入口有更大的活动面积和空间,从而架起一座内外交通的桥梁。桥多为直木桥或石桥,图案固定。很少有人用拱桥,因为它不利于车马通行,防守时又妨碍视线。当河的水面不是很宽阔的时候,也有可以上下拉动的木质吊桥。在水流湍急或水面宽阔的自然河流上,也有以船接船为桥的情况。
外堡
为了防止城门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往往在城门外侧加建一堵墙,形成一个小型的防御圈地,称为瓮城。顾名思义,敌人一旦进入这里,就会四面楚歌,如同瓮中之鳖。
骨灰盒的平面有两种类型:矩形和半圆形,壁比主壁低且略薄。对外的交通门道多放在侧面,与主城大门呈之字形相连,方便防守。帝都的正门和它的瓮门通常位于同一轴线上,这是为了让皇家的车马快速通过。明初修建的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瓮城,采用三层重叠布置。
南京中华门瓮城
南京中华门瓮城
其纵向深度为128米,城墙内有27个凭证洞,用于驻军和存放军需物资。代金券上面有储水罐,注水孔,多道闸门,可以挡住敌人。这些都是进一步加强城门防卫的措施。
中国翁城的使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还没有定论。就已知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似乎在汉代以前并没有出现。例如,Xi和洛阳,汉朝的首都,没有任何遗迹可以依靠。现存实物遗址均来自北汉塞外边城,如内蒙古居延的破城子边堡、朝戈旗的朝格鲁伦古城(蒙古语“石城”)、甘肃夏河县的八角城等...破城子边堡只有一个侧门,门外没有女墙和之字形土墙,其敞开的南面就是入口。这可以说是矩形扁骨灰盒最简单的形式。鲁超库伦古城东墙上建有城门,城门外的长方形扁瓮朝南敞开,与上述边塞堡的布局基本相同,只是城墙为石砌。八角城外的城墙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很难判断原来的情况。内城是对称的十字形平面,南门外有一个小骨灰盒。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30米,东西长10米,入口位于东侧。城的东西两侧也有门,但外面没有骨灰盒。
解放以来对唐代长安、洛阳等地的多次发掘,至今都找到了瓮城建造的遗址,文献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1984年间,江苏扬州发掘出建于唐代的南苑,在其城门外发现一个骨灰盒,平面呈长方形。目前,它的部分东墙和南墙以及南墙东端的瓮门口仍被保留下来。从各级出土的文物来看,其建造和使用的上限应不晚于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使用。
宋代中原、江南修建瓮城的人很多,在文献和实物中都有见到。据宋《东京梦》记载,“方圆,东外市,四十余里...大门都是三折的,弯腰开门。只有南浔门、新郑门、宋新门和封丘门都是直门。这座建筑有四个主要入口,都是预留给御道的。”这里很清楚的解释了,折叠门开启和直通的形式上的区别是由于使用。
永宁门瓮城,Xi安城墙
永宁门瓮城,Xi安城墙
差异。据元代刻制的《石林广记》绘制的东京都城地图,雒城所有的地门都是用半圆形砖瓮建造的,但都没有建造,如南宋刻制的《平江府图》所示。此外,南宋场景《建康志》也描绘了府城的骨灰盒,其平面为长方形,也是弯曲开门。
辽代的都城,如上京黄林府(今内蒙古巴林左奇林动县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宁城县)、青州老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村),都是城门建平面上长方形外的瓮城。
在晋代,许多城市和边境城堡都建有金塔。例如,位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图列茂杜毅古城,只有东、南两个城门,但都建有直径约20米的圆形扁瓮。出入口均为南向,大门入口处建有围墙,这在其他瓮例中并不多见。黑龙江省伊春市,金代古城,平面呈椭圆形,东南角一门,西南角一门,门内建有平面呈长方形的瓮城第一区。
元初的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大营子以东)等城市,除此之外,内城还有长方形或半圆形的瓮城。长方形的门正对着正门,半圆形的门弯曲开门,似乎沿袭了前面提到的宋代的制度。忽必烈汗在元世祖修建的元大都(今北京北部城市)直到元末农民起义才建成。1969北京地铁建设过程中,拆除西直门明代牌楼时,意外发现元代土墙和门洞是唯一已知的元代遗迹。可惜由于工期紧迫,全部拆除。
到了明代,骨灰盒还在广泛使用,如明初南京聚宝门的骨灰盒,其制度与北宋汴京人的类似,如上所述。并迁都北京,城门仍用瓦罐垒砌,清代仍保存至今。根据乾隆的《都城全图》,可以知道清代中期陶罐的设置状况。总的来说还是按照宋代以来的布局原则,即骨灰盒的平面分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类。前者放在正门外,正门和瓮门在同一条直路上。次门置于半圆形瓮前,其中门与道路呈之字形连接,即瓮门位于侧面,但与附近另一瓮门相呼应。比如内城(北城)东墙北端的东直门瓮城,它的门开在南墙上。东墙南端,朝阳门瓮城开在北墙。正阳门,在内城南墙中间,是北京内城的正门。它的骨灰盒面积比其他门大,有三个门。南墙中央大门与正阳门直接相连,供皇帝驾驶御车。东西墙上各有一扇门,供人们日常出入。此外,每个瓮都与斗门的一侧相对,并建有砖砌的瞭望塔。每栋建筑的外部和两侧墙壁上开有四排方形穿孔,以增加防御时的杀伤力。这个设施也是上一代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