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剑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对勾践简佩筠越国剑研究的深入和各种“复制品”或仿制品的出现,一般认为勾践越国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剑身经过了硫化处理。本报4月27日的《越王勾践之剑为何千年不锈》一文也主要阐述了这一说法。近日,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侯德军撰文称,此剑出土时并非绝对锈蚀,只是锈蚀程度非常轻微,人们很难看出。其次,从出土到现在还不到40年,剑的表面已经没有出土时那么光亮,说明在这么好的保存条件下,很难绝对停止腐蚀过程。
侯德军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实24年前,他就写过一篇名为《越王勾践不锈钢剑之谜》的短文,发表在湖北省考古学会主编的学术刊物《江汉考古》第一期上。当时他以为问题已经基本弄清楚了。但由于《江汉考古》是学术刊物,第一期1980是其创刊号,发行量很小,所以很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或理解他的短文。看到很多媒体关于越王勾践的报道离事实越来越远,他觉得有必要再澄清一下这件事。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从而加深对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践的剑,主要由铜构成。出土的墓曾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其生锈的主要原因是剑与氧气完全隔绝。
侯德军研究员说,越王勾践的剑是青铜打造的,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铜和锡的二元合金,它们写于战国时期的李周考公基。金(铜)有四分,锡为一分,称为葛吉之气;其金锡三分为一,谓之大刃之气。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成分中,铜和锡的含量因时间、地点、原料来源和工艺而异。一般来说,铜的含量为70%-80%或略高,锡的含量约为10%-20%。此外,合金通常含有铅和铁等其他成分。
越王勾践的剑,含铜约80%-83%,锡16%-17%,还有少量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有的杂质。铜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生锈,这也是勾践的剑不生锈的原因之一。在古墓中,它生锈的方式一般有几种:在潮湿的条件下,有空气或氧气存在时,就会生锈,生成铜盐;与贵金属(如金、银等)接触。)在潮湿条件下,导致电化学腐蚀;与硫或含硫物质接触生成硫化铜等。
再来看看越王勾践剑的外部环境:此剑出土于1965年冬湖北江陵王山一号楚墓棺中,位于墓主人左侧,出土时插在彩绘木鞘中。这个墓埋在地下数米,一棺两棺层层叠叠。墓室中填充了一种细密的白色粘土,考古学家称之为白膏泥,其下部由人工冲洗过的白膏泥制成,更加密实。另外,由于墓坑上部的压实填土,墓坑几乎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么多的密封层基本隔绝了墓坑与外界的空气交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钢铁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也不会生锈。这是勾践的剑不生锈的第二个原因。
王山一号楚墓位于今荆州附近的漳河第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这座墓的墓体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地下水不酸不碱,基本呈中性,这一点从这座墓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保存完好中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内空气含量较少。这是勾践的剑不生锈的第三个原因。
此外,还有三个证据证明勾践剑的不锈之谜完全是其环境条件造成的。
第一,越王勾践的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生锈,只是生锈的程度很轻微,人们很难看出来。自出土以来,这把剑一直被保存在一个容器中以供安全保管。但出土至今已不到40年,剑的表面已不如出土时光亮,说明在如此良好的保存条件下,很难绝对停止腐蚀过程。
其次,与勾践的剑同时出土的还有三把青铜剑。这三把青铜剑放在墓棺外的墓室里。相对来说,他们所处环境的封闭程度不如勾践的剑,但他们的腐蚀程度也是轻微的,甚至和勾践的剑一模一样。
如墓头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的头)出土的编号为T109的青铜剑,无花纹,出土时“薄而锋利,有耀眼的光泽”(考古发掘报告);墓侧箱(考古术语,指墓主人对面的棺室)出土的编号为B127的青铜剑,形制与越王勾践的剑相似。“整个剑身两侧都饰有黑钻石图案,非常漂亮。也保存完好,刃薄而锋利,堪比越王勾践之剑。”(考古报道)被誉为“铜斧之王”、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大铜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表面布满垂直于刀刃的划痕。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实用的采矿工具。因为是在古矿淤泥中出土的,出土时表面还是古铜色的,腐蚀程度也轻微。
第三,1983年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与勾践剑年代相近、制造工艺相似的吴王伏叉矛。由于墓穴保存不佳,大部分棺材已经腐烂。伏叉矛出土时,不仅矛柄几乎完全腐烂,青铜表面也布满了青锈。侯德军研究员表示,他曾亲自对这件珍贵文物进行过保护和处理,其锈蚀情况与同时期出土的其他青铜器基本一致。
以上都说明了勾践宝剑不锈的奥秘完全是由它所处的环境条件造成的,而不是别的。
勾践剑表面的硫化物,其实是墓中尸体、丝绸衣服、食物腐烂产生的。
研究员侯德军说,越王勾践剑自出土以来,只进行过一次质子X射线荧光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剑表面黑色花纹中的硫含量只有0.5%,而晶格表面的硫含量相对较高,达到0.9%-5.9%。剑体的其他部分没有检测到硫。这说明剑的腐蚀程度与硫的存在无关。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不致密的物质,不能在青铜器表面形成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未使用过硫磺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是否在勾践的剑表面采用过硫化的工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松散的材料,在使用剑的时候,人的手指会经常接触剑的格子,这样硫化铜就会很快被擦掉。那么,有必要进行硫化吗?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的墓葬随葬品非常多,情况非常复杂。尸体、丝绸衣服、食物等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硫化物。腐,这是勾践剑上硫磺的来源。
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锡制成的,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种类繁多,其中就有锡的使用。青铜的明黄色和锡的明白色相映成趣,光彩夺目,美不胜收。但锡有两个缺点:一是硬度低,容易划伤,只能填充在剑身的花纹里;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使光泽暗淡,失去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才是考古发掘中这类文物出土较少的真正原因。几年前,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铜镜研究所已经仿制了这种图案,采用的工艺也比较简单,并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