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纪录片述评

强国崛起的过程挑战着国人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为什么会有“悲伤情结”

中国近代史上有那么多的“悲情情结”,源于中国自康熙以来的闭关锁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击倒,中国的桃源之梦被他们炮轰。

历史上,中国历来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防御重攻,自给自足,使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条件下彻底解决了自我生存的问题。再加上“地大物博”,中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他民族都不文明。东方的民族叫夷,西方的民族叫戎,南方的民族叫蛮,北方的民族叫德,都是贬低和轻蔑。

这样一个一直在恩施,很少得罪别人的大国,从1840年开始,被西方逼迫签订了1000多个屈辱国家一个多世纪的不平等条约。不仅暂时或永久将领土转让给外国,而且损失了近20亿两白银,海关也几乎交给了外国人。这的确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屈辱历史,尤其是当中国几乎从未主动挑衅过任何人却无辜遭受这一惨烈灾难的时候,更是令人心碎。腐朽没落但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被列强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股挥之不去的“悲伤”自然在国人心中沉淀了很久。

少谈“悲伤”,调整历史观

“伤心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谁该受到指责?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做的还是讲述悲惨的经历,控诉西方列强的暴行,还是更深层次地看待西方崛起的过程,总结那段历史的教训?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在回头看那段历史,生机勃勃的西方和腐朽的满清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条约。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这都是一个非常残酷却不可改变的规律。

伟人都讲过这个问题。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经是旧中国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被英国的暴行所破坏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解体,就像一具被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到新鲜空气就必然解体一样。”邓小平说:“要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对外开放。西方工业革命后,中国之所以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愚昧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求进步,既跟不上时代,又抵御不了外来侵略。”

从今天的高度回顾那些大国的强势崛起和近代中国的弱势发展,似乎应该总结一下,造成近代中国历史悲剧的因素当然是西方列强的蛮横,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把握住机遇,先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历史绝不能忘记,但要记住的不仅仅是曾经的辉煌或苦难,还有经验教训。历史需要反思。可以反思的不是别人当初不该做的,而是当初为什么不做,为什么没有抓住历史机遇,提前成为世界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以史为鉴,修正中国未来发展的路标。

换个角度看世界

我们称之为大国的国家,一开始并不是世界强国,有的甚至生活在一个弹丸之地。但是,他们都成功地完成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社会发展过程。他们的成功在于抓住历史机遇,在创新的时候走出去。在走出去和创新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和政治现代化,成为世界强国。绝不能因为其中一部分后来衰落了,就全盘否定这个历史进程,甚至像德国和日本曾经误入歧途一样。事实上,正是由于过去的坚实基础,今天,那些大国中最大的仍然是世界大国,最小的仍然是最发达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面。西方国家欺负过中国,但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他们迫使中国打开国门,这也促使中国卷入了世界市场的漩涡。有一本书叫《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列举了标志中国现代化进程的360个第一。无论在政治、经济、外交,还是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与西方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因此,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待西方国家,不仅仅是作为四处侵略扩张的列强,更要探究其繁荣的原因和奥秘,从中汲取中国复兴的丰富营养。以他们崛起历史中的瑕疵、曲折甚至犯罪来论证他们实际上不走向海洋、不走向市场、不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合理性,是不妥当的。

“大国”不只是几个国家,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所有想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关注并融入这一趋势。看世界,看历史,大概是最重要的。

世界强国不是天生的。

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并不容易。有学者指出,大国崛起的因素很多,有历史机遇,有经济实力,有心理准备。

在这三个方面中,历史机遇指的是客观环境,这是最公平的,对所有国家几乎都一样。关键在于每个国家如何解读,抱怨是懦弱的表现。经济实力指的是上升中的人民内部物质条件。但是,经济实力的强弱在时间和空间上永远是相对的。中国的GDP现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人均GDP却排在前100名之外。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强还是弱?有崛起或复兴的基础吗?所以,笔者认为心理因素可能更重要。但是,心理因素不仅仅是短暂的冲刺,而是一种永久的力量感。

什么是强国意识?不是那种怀念以前的奢靡或者悲叹现在有钱了,或者将来会强大的错觉。这些其实都是弱国的心态,甚至是国家层面的阿q精神或者精神胜利法。

真正的权力意识是一种对待自己的充分信任,一种对待历史的平和态度,一种面向未来而不是沉浸在过去的深邃眼光。强国意识应该是一种永恒向上的心理常态,是一种开放、开拓启蒙、包容、传承、创新的发展观。机会是给有权力感的国家的,实力只有有权力感的国家才能实现,而机会和实力只能在权力感中进一步升华。

世界强国不是天生的。中国过去两千年的成功不是天生的,百年前的灭亡也不是偶然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如果没有近代史上的曲折,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孔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受访者:O型血男生——首席运营官12级11-7 14:55。

法国崛起的真正奥秘

任何伟大的想法都像美丽的火焰。能否产生巨大的能量,取决于有没有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干柴”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以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宗教斗争,他们争取儿童和群众的手段是教育。通过这场战役,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重物理教学和实践的运用,刻意开发学生的智力。这大大提高了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成立于1684的小学教师培训讲习班是欧洲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在确保教师质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学术水平在西欧很高。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10岁的时候,父亲因为被陷害,逃离了瑞士。卢梭13岁开始自己谋生。他当过学徒、打杂、文案和家教。依赖他人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以及长期流浪的贫困,培养了卢梭“残酷、不公”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学小说《爱弥儿》问世。在这部构思20年、写作3年的巨著中,卢梭猛烈抨击了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尤其是教育。他提出了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思想,描绘了培养新人的蓝图。这篇长文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烧死埃米尔。卢梭被迫逃到瑞士,并于次年离开英国。1767年,卢梭回到法国,在巴黎郊区避难。1772年,他完成了最后一本自我批判的书——自白书。1778去世了。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泰洛齐继承。瑞士政府首先通过根据年龄组发展儿童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来实施教育。后来,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国政府也派专家和官员去研究。裴斯泰洛齐创办的伊弗顿学校已经成为享誉欧美的“国际学院”。有趣的是,瑞士政府最先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与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运动。前者成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后者成为当今世界的霸主之一。

1789-1794法国大革命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更为彻底和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的一切当权力量都制定了计划,其中著名的有孔多塞、雷佩尔和拉瓦锡的教育计划。虽然这些计划当时没有付诸实施,但对法国教育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孔多塞在1792年向立法议会提出的建议不仅为法国,也为其他国家讨论19世纪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

由此可见,19世纪初法国出现拿破仑这样的人物绝非偶然,是全民族素质快速提高后能量的爆发式宣泄。但拿破仑时期及以后,法国教育屈服于宗教势力,越来越保守,宗教势力重新获得了教育的权力。直到20世纪,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减弱。50多个从事教育和其他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关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废除《法洛法案》。但此时的法国已经失去了国民素质上的优势,尤其是与宗教相冲突的科学被摧毁了一次,最后没能再从地面上崛起。

可惜功亏一篑!

德国崛起的真正奥秘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落后于英法,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有300多个封建国家各自为政。这些国家,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国,为了加强统治,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培养听话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士兵,因此急于将国家学校的管理权从教会移交给国家,大力提倡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下半叶,一些州如威登堡和萨克森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自17世纪以来,大多数州都竞相颁布这样的法律。其中最著名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1763年颁布的法令,进一步规定5 ~ 12岁的孩子必须上学接受教育,否则父母将被罚款。

实用中学诞生于18世纪初的德国,比英法早了一个世纪,让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所要求的严谨和内涵!65438年至0708年,虔诚的信徒希姆莱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和经济学中学”,主要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地理和法律,辅以绘画和素描。此后,德国一些城市陆续建立了这种学校,一些实用中学增加了建筑、商业制造、贸易和经济等科目。这是一所兼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新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和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其毕业生不允许进入高等教育,地位很低,所以生源不多,很快被没有家庭观念的美国超越,在科学应用上输给美国。

受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是泛爱尔兰主义和洪堡改革。泛爱主义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巴斯多、萨尔兹曼和毕克等泛爱的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知识、泛爱的思想、健康和乐观的人。所以重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言、自然科学知识,采取儿童自由发展,重视物理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天性善良,反对经院哲学和古典主义教育,禁止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罗斯和日本。

1807-1815普鲁士斯坦-哈登伯格改革时期,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K.W.Humboldt)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中,积极贯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扩大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出现了史迪威等著名教育家。此后杜威在美国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学教育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实用中学,增设了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科目,通过考试选拔教师,打破了只有牧师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特较早明确提出,大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发展科学(即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立并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因为德国重视教育的时间比较早,国家的强大也来源于比较先进合理的方法。这又是一个很明显的素质教育的例子,与某些人吹嘘的基因和染色体无关!

日本崛起的真正奥秘

日本战后的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日本前大臣荒木万福曾指出:“从明治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战后的经济发展,令人惊叹,令世界瞩目。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的物质资本存量几乎消失,但其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知识水平的人仍然大量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习法》时,就在《学制公告》中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做到“城内无户可学,家无学之人”。然后从1886开始,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经过大约30年的努力,初等教育终于在全国普及。而且从时间顺序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报告中所说:“人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国家政治的基础。”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的崛起得益于对完美和卓越的追求。吉田茂是战后最著名的日本首相。晚年用激昂的语言写出了《百年激荡》,总结了日本民族如何克服困难,高瞻远瞩,勇于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有一种止于完美的职业精神。除非不做,否则一定要做到最好,这是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血脉中的。这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之后,一直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个导师是道奇,他教日本人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把日元和美元的汇率固定在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全面质量管理之父戴明。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是是日本人完美地应用了它,实现了它。第三个导师是德鲁克本人。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也有深刻的研究。七十岁时,他被授予东京大学日本艺术与文化教授的荣誉,并为此感到自豪。德鲁克和吉天茂的想法一样。二司认为日本民族真正的利益是追求完美、尽善尽美的职业精神。无论做什么,都要力争最好,专注于无,力求完美。这种精神的背后是一种极其谦卑的学习态度,以及一种总是吸收别人长处的开放的心态。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在短时间内快速进步的秘诀在于,企业经营者总是认为日本在各个领域都落后于别人,从而产生紧迫感。他们愿意冒充欧美学生,坚持交学费,学习商业惯例,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不断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哪怕是为了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从设计到加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研究的。"

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和欺骗。。。这是当今中国的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相比是否还有很大差距?!

美国崛起的真正奥秘

美国早在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就非常重视教育。到1775年,13英国殖民地的人口只有260万,但效仿牛津、剑桥等大学建立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比今天的北京还要好。殖民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以马萨诸塞州为代表的北方几个殖民地,特别重视普及教育。1647年,当局颁布法令,规定一个镇只要有50户,就要办一所小学,于是北方兴起了镇校。这种地方当局对教育的干预,已经超越了其宗主国英国教会办学的原则,一举奠定了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知道美国《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用沸腾的热血聆听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声音时,请不要忘记美国还有一件伟大的事情,那就是宪法标榜通过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首先在英国采用了兰卡斯特导师制。1818兰卡斯特本人也被邀请到美国宣讲导师制。英式教育无法满足这个新国家的教育要求。1843,霍勒斯?霍瑞斯·曼(时任马萨诸塞州教育局长)访德,介绍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他大力宣传卢梭、裴斯泰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体系。

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快,这一时期新成立的高校有200多所!在借鉴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模式——柏林大学的同时,创办了约翰F?在1876。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于高级学术研究;一方面,根据1861和1890年国会通过的两个莫雷尔定律,国会在各州划拨土地,资助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工业(艺术)学院,很快培养出大量适合工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就是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刚成立的时候,因为有很多穷学生在里面读书,一度被嘲笑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遥遥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于富家子弟!这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被点燃的时候,是火山,是海啸,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内战后,公立中学原本是四年制综合中学,既要学生升学,也要学生就业。此时学生人数逐年剧增,准备升学者的人数减少而准备就业的人数增加。因此,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设置也相应改变,加强自然科学和实践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设置也相应变化,自然科学和实践学科得到加强,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而且1880年麻省理工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创办了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大量涌现。欧洲人不喜欢职业中学是因为世俗观念,而信奉“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国人没有这个历史包袱。职业中学培养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从1870-1940,美国的人口增长了两倍,而中学生的数量增长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打开大门”。到1918,美国的高中已经超过2万所,而在中国这个12亿人口的国家,198的高中只有10,000多一点。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和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州把税收的40%用于教育。80年代垄断了70%左右的专利发明,获得了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奖牌总数排名第一。

“2061计划”是21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项目,由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机构发起。它代表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美国动员了800多名大学、中小学的科学家、企业家、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这一重建年轻人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了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吸收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成果,创造了21世纪的新美国人。

一个和平年代的国家,有资格谈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崛起靠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较量。说白了,中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和发达国家不太一样,是因为很难接受别人的教育理念。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了21种历史上出现过然后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的死亡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时,在费城举办了一次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加。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了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支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了纯银制作的27套挖耳勺和绣花鞋。

这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和平时期的国家,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