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工业概况

1.定义:科技驱动的养老产业

智能养老是指医疗保健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应用。,采集身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机构、专业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互联和分析,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医疗产品与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慧健康医疗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健康检测设备、智能护理设备、家用机器人五大类。

2.产业链分析:行业产业链长,其中智能设备是区别传统养老的最大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力量的配合。近年来,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多种优惠政策,加大了对相关科技企业和智慧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合作,发挥各类养老机构的专业优势,开展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慧养老的服务链条上游除了护理人员培训、养老金融外,还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提供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通信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

产业链中游是各类智能养老产品和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与传统养老最大的区别。下游有三种养老需求市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智能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称为“智能养老系统”,是指打破传统养老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现代技术整合所有服务参与者,通过政府、社区、医疗机构等物联网平台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国内智能养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2007年,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副会长胡黎明发表《新型数字居家养老社区解决方案》,提出“数字养老”;2010,学术界开始使用“信息化养老”的概念;2011出现“科技养老”概念;2012年,全国老龄办首次提出了“智能养老”的概念。行业的培育期大概是2015-2017。在此期间,适应养老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创新体系和可信的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许多企业将不断创新。2018-2020年将是行业的提升期。这一时期,适应智慧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基本建立,创新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不断涌现,投融资市场十分活跃。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拐点在2021年左右。2021之后,预计智慧养老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驱动,智能化养老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背景下,中央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智能化养老。201117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此后,《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政策中都提到了“养老服务业信息化建设”的字眼。

2013年,全国老龄委成立“全国智能养老专家委员会”,指导我国智能养老服务和产业发展。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建立100个以上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培育100个。这些利好政策和信息意味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将步入深度老龄化,“银发经济”将蓬勃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6402万人,占比18.7%。国务院2017年6月发布的《全国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5%左右。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截至2020年底,0-14岁人口25338万人,占比17.95%;15-59岁人口89438万人,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占比65.438+0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064万人,占比65.438+03.50%)。与2010相比,0-14、15-59、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增加1.35个百分点、减少6.79个百分点、增加5.44个百分点。中国儿童比例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将继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老年人口消费需求可观。

据全国中老年网调查,我国45%的老年人有储蓄存款,2016年老年人存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近8万元。据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养老金总额将超过7万亿元。2065438+2006年,中国老年健康养老产业市场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据不完全估计,2016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为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健康医疗产业供给的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健康医疗产业的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2.中国智能养老产业模式分析:

——中国的养老模式——“9073”模式

“9073”模式是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的,即90%的老人由家人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参考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在支付制度和养老金建设方面给中国很多启示。考虑到我国目前的情况,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将成为主流趋势,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将成为重要补充。

——以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

在居家养老中,智能设备和科技产品是家庭成员的辅助。由于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需求巨大,智能居家养老产品需求巨大。而以居家养老为目标市场的智能居家养老产业,门槛低,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大,容易带动整个产业链,因此处于优先地位。

中国的养老产业是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168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开展了智慧养老试点,但这些试点一般集中在城市而非农村,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上海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慧养老发展的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

2.企业竞争:信息技术公司占比最高。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168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其中信息科技公司60家,医疗科技公司35家,占据了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信息技术公司占比最高,达到36%,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公司具有以下优势:(1)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2)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养老行业提供专业、优质的智能化服务;(3)成熟的养老产品、服务和系统能够在市场上推广运营;(4)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清晰,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品竞争:智能检测设备入围数量最多

2020年9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其中118产品入围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推广目录,20个子类别,包括智能检测设备、心电等。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建设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医疗一体化发展。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智慧养老产业将从科技赋能老龄产品、科技改造老龄产品等角度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老龄产品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破医疗等服务的孤岛状态,促进医养结合。

2.“十五”期间,预计政府将继续完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老年机器人产业。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有助于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2021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解决养老资源短缺问题。

智能养老机器人是解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的短缺,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可见,市场空间广阔的多功能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解决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慧养老产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