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A&F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学科建设

动物遗传学、育种和繁殖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研究、动物生殖生理与调控。

本课题以西北地区畜禽品种固有资源为基础,运用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分子标记、分子设计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系统研究现代遗传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旨在培育和改良适合西北地区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畜禽品种。

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

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王栋教授率先在我国讲授“家畜育种学”课程,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历史基础。20世纪70年代,王和民、金公良、陆德仁、霍教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校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1983在金公良教授和陆德仁教授的主持下,建立了全国首批饲料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和2003年分别设立了饲料科学和草业科学专业硕士授权点。2004年开始招收营养生理学博士生,2006年开始招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生。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该学科已初步形成了鲜明的研究方向,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本学科现有研究人员17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4人,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每年培养28-35名研究生和7-10名博士生。

本学科以反刍动物(奶山羊、秦川牛、奶牛)和家禽(蛋鸡、肉鸡)为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动物营养学、分子营养学、免疫营养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其中,在山羊消化生理与奶山羊营养需求、营养免疫与代谢调控、畜禽高效饲养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2008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所成立,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加强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学科的产学研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项目等科研项目35项,平均每年科研经费320万元。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别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25篇);主编或副总编出版了20本书。

本学科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理念。迄今为止,已有245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9名获得博士学位。目前85在读硕士,15在读博士。研究生中有36人获得了其他学校或专业的博士学位,大部分成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国内外著名农牧企业的技术骨干。

草地科学

科教人员1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4人,硕士5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牧草遗传资源与利用、干旱地区草地生态学、牧草栽培与加工。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该学科围绕家畜粗饲料加工调制、饲草品种培育、天然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坪建植等研究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60多年的学科积累,形成了牧草遗传资源与利用、干旱区草地生态学、牧草栽培与加工三个相对稳定的学科。在黄土区牧草生物技术与育种、草地生态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牧草天然产物提取与利用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特种经济动物育种

科教人员1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5人,硕士1人。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种质资源与利用、蚕(桑)病理学与病原微生物、特种经济动物营养调控。

本学科是2006年新设立的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该学科在家蚕基础品种选育和桑树育种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北方旱区蚕种育种特色和优势。此外,还有鸵鸟、兔、狐、鹿等经济动物的引种繁育、高效养殖与饲养技术、饲料与营养等方面积累的一些学科。

动物的

科教人员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9人,硕士1人。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理调控、动物遗传资源。

目前,该学科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2篇,主编出版图书和教材8部,申请和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