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毒素的医疗功能

河豚毒素的明显作用之一是产生严重的低血压,5×10-4μg·g-1可产生降压作用。Kao等人的实验证实,在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存在下,TTX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TTX逐渐麻痹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下降。在培养的牛肾上腺髓质细胞中,TTX也能抑制肾上腺细胞释放儿茶酚胺。虽然腹腔注射极少量的TTX(4×10-4μg·g-1)不影响猴子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但当少量的TTX与普萘洛尔合用时,可短时间降低舒张压。与吴迈安合用,可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国产河豚毒素0.05×10-3 ~ 2.0×10-3μg-1静脉注射家兔,0.5×10-3 ~ 2.0×10-3μg,离体血管和离体心脏实验表明,TTX无直接扩血管作用,但能明显抑制心脏。推测河豚毒素的降压作用与抑制心脏有关。

河豚毒素中毒引起的昏迷患者中存在一种“假性昏迷”。假性瘤的原因推测为:运动神经肌肉接头受阻,导致四肢瘫痪,腱反射消失,眶反射消失,外周呼吸肌麻痹;脑干部分被抑制,但大脑皮层未被完全抑制,导致四肢瘫痪,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麻痹。确切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由于河流毒素独特的作用机制,人们对其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通过对毒素分子母核的研究,有可能合成一系列药物来控制神经肌肉细胞膜的机制。临床上,河毒素注射液可替代吗啡、杜冷丁、阿托品、仙茅素等治疗神经痛,镇痛时间可达12-20h。河毒毒性大,用途有限,但可用于以下方面:(1)镇痛。含有TTX的注射剂已被用于治疗神经痛、癌痛、关节痛、肌肉痛、麻风痛以及外伤、挫伤和烧伤引起的疼痛。(2)局部麻醉。因为河毒的麻醉效果比一般的局麻药强几万倍,所以在国外河毒已经作为麻醉剂的专利出售。(3)镇静剂,可作为止痒的镇静剂,对皮肤瘙痒、疥疮、皮炎等有止痒作用。,然后促进其恢复。也可用作呼吸镇静剂,治疗哮喘和百日咳。(4)解痉剂,作为解痉药,用于松弛肌肉痉挛、胃痉挛等痉挛,尤其适用于破伤风痉挛。(5)降血压,河毒素具有独特的降血压作用,临床上可考虑用于抢救高血压患者。(6)抗心律失常,河毒素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活性。若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合用,可显著增强对心律失常的疗效。(7)其他,作为排尿的镇静剂,用于治疗遗尿症,对男性阳痿、女性性欲缺乏也有一定疗效。

神经生物学家证实,少量毒液有治疗作用。河豚毒素也可作为局部麻醉剂,其局部麻醉作用强于全身麻醉剂。国外已将河豚毒素作为局部麻醉剂的专利,通过与普通麻醉剂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河豚毒素对缓解癌症疼痛也很有效。研究人员发现,对癌症患者进行24小时连续杜冷丁治疗效果甚微,而连续三天每天注射两次河豚毒素则缓解了疼痛。河豚毒素不仅能有效缓解癌症晚期带来的剧烈疼痛,还能治疗顽固性哮喘。我国研究人员发现,河豚毒素也是一种很好的戒毒药物。研究人员对吸毒者进行实验,注射极少量的河豚毒素30分钟后,各种“解毒综合症”消失。连续注射5 d后,可完全治愈毒瘾,且无副作用。65438-0998加拿大韦克斯国际科技公司利用替曲丁成功研发出一种新药,命名为替曲丁。用河豚毒素戒毒,可谓是“以毒攻毒”的一大创举。

限制河毒素成为药物的最大问题是有效剂量非常接近毒性剂量,临床应用要以减毒为主。因此,如果通过化学合成和修饰技术对TTX进行修饰,可以特异性地增强镇痛作用,降低毒性,从而促进河毒素的商品化。

毒素和实验室老鼠的关系图谱。

河豚毒素是一种特定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当其位于膜外并与钠离子通道的受体位点I结合时,可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影响细胞膜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阻断动作电位,抑制相关生理活动。研究表明,河豚毒素对Na+通道的作用可能是其镇痛机制。

吗啡是一种中枢性镇痛药,对各种疼痛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不能广泛持续使用,而河豚毒素可解除多种钝痛和急性疼痛,无依赖性,可减轻癌症晚期患者的疼痛。单独使用河豚毒素也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能抑制甲醛引起的炎性疼痛和水肿。河豚毒素和茚虫威的组合具有协同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在早期,河豚毒素与茚虫威联合用药的镇痛强度与吗啡相似,后期极其显著,镇痛强度远远超过吗啡。小剂量河豚毒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可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河豚毒素还具有很强的局部麻醉作用,药效比常用的局麻药强1000多倍,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河豚毒素具有镇痛作用。用醋酸刺激引起小鼠腹腔炎症,产生疼痛,表现为扭动反应。小鼠注射少量河豚毒素或少量河豚毒素联合小剂量戊巴比妥钠后,小鼠扭体次数减少。河豚毒素对器官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河豚毒素对常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拮抗作用,特别是对心室颤动。但以上实验都是在小鼠或兔子身上做的,并未应用于临床医学。动物实验表明,河豚毒素对吗啡戒断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阿片类药物的解毒药物。加拿大科学家将其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此外,河豚毒素在治疗癌症、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临床上如果河豚毒素剂量过大,会导致远端神经的损伤,可累及神经根、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因此,为了避免河豚毒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全身毒性反应,人们开发了河豚毒素微胶囊,以分散的方式植入坐骨神经的细胞膜下,既能起到局部麻醉的作用,又能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河豚毒素微胶囊的研制成功可使河豚毒素广泛应用于临床。河豚毒素与神经变性有关。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胶质细胞导致692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因此,河豚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为研究基因的表达和神经衰退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河豚毒素还可以治疗睡眠相关疾病。将河豚毒素微量注射到网状脑桥嘴侧核和蓝斑核抑制其活动,导致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减少,证明河豚毒素可以降低脑桥区的活动,影响机体的睡眠-觉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