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毫米宽银幕系统的产生
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雅克·奇雷蒂恩研制出一种变形透镜,可以使图像横向变形,使图像变宽。这就是CinemaScope宽屏技术,可以产生特效,为宽屏电影的诞生奠定了技术基础。1952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镜头的重要性,于是买下了专利,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电影拍摄中。拍摄时采用特殊的变形镜头,将2.35:1的全景画面压缩到1.33:1的35mm胶片上。在放映拍摄的影片时,还加入了变形镜头,使画面反方向变形,从而还原画面。这是制作和放映宽银幕电影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利用这项技术拍摄了第一部宽银幕电影《袍子》,大获成功,以至于电影院开始在放映机上安装新的宽银幕可变形镜头。一年之内,各大影城都采用了CinemaScope技术及其四声道立体声,到1957,美国85%的影院都安装了CinemaScope技术设备。这一时期还有其他宽屏格式,其中许多使用70毫米胶片来提高图像质量。虽然900多块银幕都配备了70mm的电影放映设备,但这种格式很少使用。一些独特的人仍然使用这种格式,主要是为了声音。1997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是各大电影公司发行的最后一部70mm电影,但它仍然是在35mm胶片上拍摄的,只有70mm用于发行。宽银幕电影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所以特别适合放映气势磅礴的电影画面。如今,宽屏电影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