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湾区的特点日本东京湾区有什么特点?

“1,湾区经济”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作为“工业湾区”、“科技湾区”、“金融湾区”的代表,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等三大大湾区地区成为中国“湾区经济”发展的参照系,备受瞩目。事实上,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京湾区已经发展成为上游制造业、创新活动和材料、零部件、设备等高端服务业的聚集湾区。

2.由于东京湾区拥有东京港、横滨港、川崎港等优良港口,以及填海造地的历史,适合以原料进口/成品出口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和国内外市场供应,从而吸引大量产业向东京湾区聚集,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东京湾区集中。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工业,造船、汽车等装配工业,造纸、食品、服装等轻工业同时发展起来。随着工厂和人口的集中,土地、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工业用水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造成了过度聚集的各种问题。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产业逐渐向周边地区和地方转移。京滨、中京、阪神三大工业区工业生产比重由1980年的24.7%、10.8%、20.9%变为17.5%、165、438+0.7%、1.7%。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日元的大幅升值,大量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三大工业区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变化为2000年的13.3%、14.65%、438+0%、10.7%和2006年的10.3%和65443%。其中,京滨工业区工业生产下滑最为明显。

3.在上述产业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中,东京湾地区的产业逐渐发展为高附加值产业、服务业和新经济。与此同时,东京湾区的空间概念也从京滨工业区演变为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宇都县等在内的都市圈——东京圈。人口、资本、信息等资源继续向东京圈集中,东京湾区成为与国际经济社会联系的主要窗口。事实上,东京湾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Demographia 2017年4月发表的《WorldUrbanareas》报告,2014年东京湾区都市圈人口为3784万(全球第一),面积为8547平方公里。人口远高于纽约湾区和三藩市湾区,低于粤港澳湾区,靠近大湾区。根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5年6月发布的2014年全球大都市购买力评价地区生产总值(GRP)显示,东京湾区达到1.6万亿美元(全球第一),高于纽约湾区的1.4万亿美元。预计2025年东京湾区的GRP将达到2.2万亿美元,也高于纽约湾区的654.38+0.9亿美元。根据日本政府(2012)的统计,东京湾区(行政区东京圈)的GDP约占日本的34%,总人口的28%,就业人口的29%,制造业销售额的17.4%。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第三产业扩大到75%左右,第二产业保持在22%左右。

4.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东京湾区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资源优势导致通信业、软件业、设计和生物医药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聚集明显增加。目前日本有780所大学,而东京湾区有225所,占29%。学术研究机构约占全国40%,研究人员数量超过60%,均超过全行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的30%。东京湾区这种人才和创新资源聚集的结果也体现在创新产出上。比如2013年,东京湾区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6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调查显示,根据区域创新集群的世界专利申请(PCT)排名,东京湾区获得第一名,深圳、香港和旧金山湾区紧随其后。

5.此外,东京湾地区商业活动的聚集也非常明显。据日本官方统计,资本超过1亿日元的大企业中,有50.1%集中在东京(包括38家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日本总部76.6%集中在东京。此外,日本官方调查显示,以商务为目的访问日本的外国人中,有60%会去东京湾区,而以观光休闲为目的访问日本的外国游客中,只有42%会去那里。分析表明,除了人才和企业的集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东京高质量的市场趋势、包括良好的治安、住房、交通和生活服务在内的舒适的商业环境也是内外资企业商务活动向东京湾区聚集的因素。

6.总之,东京湾区的发展经历了产业集聚、服务业集聚、创新资源集聚等不同阶段。在集聚发展过程中,除了产业和人口过度集中带来的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外,还会带来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负面效应。

7.中国在规划和发展“湾区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东京湾区发展的有益经验。比如,除了加大港口、交通、通讯等硬件投入外,改善营商环境、治安等基本生活环境也是提高湾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不能忽视过度集中给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从数量扩张到追求高质量的阶段,建设“湾区经济”的优先政策选择应该是弱化投资驱动,强调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