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E的崛起:被巨人包围的伟大反击
因为欧美日韩进入半导体行业比较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技术领先,控制了产业链的上游技术。所以他们在芯片行业有绝对的话语权。
在国外技术限制的重重壁垒下,华为海思是少有的逆袭案例。他后来的态度冲到了芯片行业的最前沿,但由于芯片制造技术的限制,发展受到遏制,前途堪忧。
因此,在高科技领域,由于其技术壁垒高、需要技术沉淀、产业链庞大等因素,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技术赶超难度越来越大。
很难吗?
非常难。但我们从未停止追赶。也有很多企业勇敢地加入了与国外巨头竞争的队伍。
其中有一个最引人注目,也最容易被忽略。他几乎完全实现了被国外巨头包围的逆袭,打破了国外对这一领域的垄断。
长期以来,面板技术也被国外掌握,如三星、LG、夏普、JDI等。,并多年保持领先。
直到BOE的出现,这种局面才被打破,手机、电脑、电视都可以使用自己的面板,BOE的屏幕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前列。甚至推动了国内整个面板行业的发展,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龙腾光电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目前最强的三星遥遥领先,绝对领先。而且LG只是在OLED电视上领先,手机有机发光二极管做的不是很好。绿屏的口碑曾经是“很受欢迎”。日本JDI没有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2019年初透露可以量产,不用于手机)。BOE、华星光电和天马微电子等国内主流制造商正在制造或已经大规模生产OLED,中国已经领先有机发光二极管一步。
如同芯片技术一样,任何尖端技术的追赶都是跌宕起伏的,BOE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
BOE,原名北京电子管厂(774厂),曾经辉煌一时,被誉为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1993年4月,2600多名员工集资650万元种子基金成立北京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但在成立之前,774厂已经逐渐衰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同时,780厂、714厂、青岛无线电二厂都顺应时代潮流,走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四川长虹、南京熊猫和海信电器。
是什么趋势让同一批企业发展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为了顺应当时家电国产化的趋势,大部分工厂都采用了全额引进国外生产线和零部件的方式,只需要自己完成组装,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也就是组装国产化。
能买的不建,这是当时的概念。
但774厂走的是自主研发路线,是国内最早研究彩电核心技术的企业。甚至在1981,已经成功开发了液晶面板。
然而,长期的R&D投资和技术上的实际差距并没有在短期内看到收益,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这一阶段已经成为各大厂商发展的分水岭。只有BOE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20年后如何看待这个选择,对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成立之初,BOE通过债转股和资源优化重组,当年就实现了盈利,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当时,厂长王东升带领企业专注于CRT显示器相关业务。随着国内彩电行业的发展,企业效益越来越好。1997和2000分别在b股和a股上市,融资3.5亿港元和9.7亿元人民币。
但此时距离面板行业的韩国龙头企业还有不小的差距。三星、LG、现代通过多年的反周期经营,在技术上是世界顶尖的公司。
简单说一下逆周期操作。
半导体行业呈现周期性起伏。经济衰退期间,内存芯片价格暴跌,大量半导体公司亏损甚至倒闭。这时候低价买入,或者投资R&D,逆市场需求生产,就叫反周期操作。这也是极其冒险的。除了资金支持,还需要准确预测行业的未来发展。说白了,有赌博成分。
65438-0984,半导体行业进入衰退期,大量公司亏损,减少开支。而三星则是买镁技术,天价从美国和日本挖人,建厂,疯狂增产,研发新产品。1993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内存芯片制造商。是最成功的反周期操作之一。
随后,LG和现代联手三星,通过类似的操作,主导了内存芯片和液晶面板行业。
逆周期操作,资金需求大,风险高,总有翻车的时候。2001,现代不能忍,机会来了。
2003年10月22日,65438,BOE宣布其韩国子公司以3.8亿美元收购现代全部面板业务。
收购过程非常坎坷。当时,BOE没有足够的资金,另一家公司建都向BOE提出联合收购现代面板业务。但“剑度”暗中渗透到韩方,希望谋求更多股份,掌握核心技术,只交给我们加工厂。好在现代明白风险,债务问题不允许自己玩这些小动作。然后合作破裂了。
后来鸿海介入,与现代签署了6.5亿美元的意向书,提高了价格。BOE真的没有那么多钱去竞争。随后鸿海反悔,退出收购。
综上所述,有钱的人买不起。当时现代有两代、三代、三代半,年产能300万辆,世界排名第九,技术储备也相当雄厚。但是韩国没有优势,韩国企业根本不喜欢。BOE已成为现代太阳能电池板业务的最佳目的地。
通过这次收购,BOE获得了世界领先的面板技术,并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液晶面板5代线。市场份额暴涨,韩国后悔。此前,三星在新加坡、台湾省、日本等地设立玻璃会议,操纵液晶面板价格,堵住了国内企业的脖子,使其难以盈利。而这次收购直接把巨人的围城撕开了一个口子。
然而,市场很快迎来了衰退。2005年和2006年,BOE分别亏损654.38+0.587亿元和654.38+0.71亿元。一度濒临倒闭,最后靠当地输血挺过行业复苏,2007年5月开始盈利。
2007年,成都与BOE合作,斥资34亿元建立了4.5代线。对于日本来说,4.5代线太小,他们不认为这是威胁。(代线越高,尺寸越大。4.5代线是手机屏幕的尺寸,而电视需要更高的代线)。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改变了手机行业,大大增加了小屏幕的需求。BOE的4.5代线正好迎合了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9年,中国首条液晶8代线在北京开工。日韩台闻讯后,立即坐不住了,要求在中国大陆开厂,以此抢占市场,遏制中国工业发展,一举两得。最后,2010项目批准,外资企业都是鸽子。
为了抑制BOE的发展,日韩台联手降价,让BOE损失越来越多。2010和20112年,BOE分别亏损20亿元和7012,获得补贴26.2亿元。
三星永远没有朋友。在过去的十年里,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通过各种操作,干掉了日本和台湾企业,液晶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洗牌。
先是三星和索尼搅乱市场,然后放出风声抢占等离子市场。日本公司把目光转向了等离子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三星一转身就开始下调液晶面板价格,直接拖垮了来不及转身的日企。然后三星利用之前的价格联盟事件,卖台湾省企业做污点证人。面对制裁和打压,台湾省半导体产业面临生存危机。
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是这十年最大的受益者,成为液晶面板行业的绝对领导者。日本只剩下索尼,日本政府出面将东芝、索尼、日立的液晶部门整合为“日本显示器公司”JDI。
为了生存,台湾企业疯狂裁员,把技术卖给中国大陆,人才和技术转向大陆。它创造了一批面板企业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R&D投资,BOE在2013年提交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了LG、三星和夏普。为了对抗BOE,韩国公司决定引进一种新技术,AMOLED,以快速淘汰BOE的产品。但是AMOLED需要的两个关键材料的专利都在BOE手里,这让三星和LG很难研究。由于AMOLED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R&D人员,原有的液晶面板生产和继续研发受到了致命的影响。他们自己的显示产品的屏幕无法供应,但他们不得不从BOE购买液晶面板。2013年,韩国大部分手机的屏幕供应商不是三星和LG,而是BOE。
BOE第一次实现了技术上的平等。成熟的技术导致液晶面板价格一路下跌,获得了市场话语权。无论日韩企业如何降价,BOE都稳赚不赔,这直接导致了奄奄一息的锐腰的中断。
BOE在京、成两地工厂的成功案例,让他成了当地政府眼中的“香饽饽”,纷纷邀请BOE入驻。
截至2019年2月底,BOE的生产线多达14条。BOE也对得起别人烧的钱。它的每一条生产线都会吸引一系列配套厂商落户城市,带动城市整个产业的发展,税收、就业、城市竞争力都会上升。
总投资4452亿,中国面板产业崛起,不再被国外封锁。
根据市场咨询机构IHS的数据,2018年,BOE的液晶显示屏出货量约占全球的25%,位居全球第一。2019第一季度,BOE智能手机液晶屏、平板电脑屏、笔记本电脑屏、显示器屏、电视屏出货量全球第一。
2018年,BOE申请新专利9585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累计可使用专利超过7万件。根据全球创新活动的领先指标汤森路透的全球创新报告2016,BOE已成为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
虽然名义上是全球最大的面板厂商,但面板营收和三星面板营收差距巨大,产品结构优化空间很大。另外,面板行业是周期性的,没有永远的老板,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
在转型时期,BOE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是着眼于未来,走自主研发的艰苦路线,进行基于技术的长期投资。从时机上看,可以抓住行业的先机,弥补技术的不足。
BOE的崛起,代表着我们在面板行业从落后走向了世界领先,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是半导体行业的一次大反攻。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要奋起直追摆脱国外的限制。面板行业已经完成了这个突破,但是还有很多领域需要追赶,比如芯片、精密设备、生物制药等。更多像BOE这样的公司需要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