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版图的思考

《未来地图:全球智能公司的技术创新趋势和商业化路径》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但是我比较懒,所以没有花时间去认真看。在《书香能量》的读书学习活动中看到钟老师推荐这本书时,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找不到任何借口去“疏远”它。

工作之余,我仔细阅读,感触良多。本书主要梳理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近年来评选的“全球最聪明的50家公司”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沉浮,让读者明白从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到真正实现对技术的享受、吸收、应用和再创新,是一个艰难而微妙的过程。至于“聪明”的定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编辑们更是标新立异。他们不统计公司拥有的专利或公司聘请的医生,也不考察公司的规模和声誉。相反,他们会问公司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任何重大创新,将重新定义其领域。一般来说,计算技术、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具体的技术景气度会有波动。生物能源和许多电池技术因为无法很好地营销而遭受挫折,而人工智能因为找到了很好的应用场景而迅速爆发。

结合我四个月的工作经历和参考书中的具体事例,从个人、公司、国家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感受:

第一,坚持梦想,与AI同行。

众所周知,通用电气是世界著名的制造企业。面对人工智能的浪潮,通用电气拥抱变化,该公司希望将人工智能注入其机器和工业流程。公司战略的变化给员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机化学博士詹·杰森·尼科尔斯(Zhan Jason Nichols)在通用电气从事了四年的制造和材料研发工作后,被调到公司的机器学习实验室,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部分员工无法胜任。

联想到自己的过去(九年国内外石油开发经验,两年石油钻井现场经验),现在转行做人工智能,感觉再也用不到以前的专业知识了,所以入职以来再也没有继续学习石油知识,但是通用电气的例子给自己敲响了警钟。在拥抱变化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维护好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思考如何用复合型的专业知识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二,科学至上,行业领先。

英特尔长期以来一直是计算机芯片市场的领导者,通过领先于客户的需求来引领行业变革,但最近它却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在移动芯片领域,由于决策失误,英特尔已经被高通远远甩在后面。与此同时,在开发用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芯片领域,英特尔的步伐也非常缓慢。前期并不看好这个领域的发展。最近后知后觉,它通过收购和加大投资找到了一些缺口,但也已经被英伟达甩在了后面。一次又一次的决策失误,让曾经的巨头接连错过了两个细分市场。

我很自豪中化在对技术和创新的尊重上一直走在央企前列。最近,一些企业开始关注新技术。如中海油董事长华阳在内部信中提出“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可能成为油气开采领域的一盏明灯”,道达尔集团R&D战略与数据副总裁宋博德博士也指出了人工智能在油气行业的重要性。宁先生在一篇以“科学第一”为主题的长文中已经指出,“我们周围的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中化集团是时候深刻反思自己的战略和发展理念了。未来将把中化集团打造成为科技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这一战略思想必然会引导公司完成转型,实现引领行业、被尊为世界级企业的目标。

第三,政策导向,惠民利民。

在这份榜单中,中国企业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在某些行业,比如生物、医药行业,榜单一直被发达国家占据,而在航空航天、AI、无人机、无人驾驶等看似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我们可以做到。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如果在能治愈更多疾病的药物、更好的驾驶体验、无人机技术等等之间选择,我们无疑会选择药物。就像不久前的电影《垂死挣扎》中描述的那样,进口药的高昂费用让很多买不起的人活活饿死。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人机、AI、新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政策导向和金融资本追逐的结果。一是国家对这类领域的重视,二是可以相对较快地收回成本,获得大量收入。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生物制药不仅投资大,回收期长,而且很容易前功尽弃,血本无归,所以很少有公司愿意在这些领域深度投资。希望国家出台政策,让高科技更多惠及百姓。未来,中国企业不仅会更多地出现,而且会覆盖更广泛的行业。

虽然了解过去的历史对技术创新的趋势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未必是预测未来的好方法。很多在书中获得巨额融资的公司已经不是过去了(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正如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最近中美贸易战激烈,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如何赢得这场胜利,我认为本质上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中,中国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参与者和竞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引领科技文明,重回世界巅峰。我衷心希望能源科技公司能创造石化行业的未来,中化集团能创造中国企业的未来,中国能创造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