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创始人|陈谦汽车黄:自动驾驶只是一项技术。如果没有需求不能落地,
科技创新板日报(上海记者曾乐)报道,一些离开蔚来的人选择了自主创业。
“我们刚把办公室从嘉定搬到虹桥,这里更方便。”走进办公室,汽车创始人兼CEO黄向《新能源日报》记者介绍。
黄直言,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一二:
黄,原新能源事业部副总经理,2015年3月加入蔚来。他曾负责蔚来的整车开发、自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电力工程等核心业务,并升任蔚来高级副总裁,直接向蔚来董事长、创始人兼CEO李斌汇报。
“我还是想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黄对说:
从0到1:离开蔚来,选择创业。
在蔚来工作了5年后,去年6月,黄决定离职创业。
对于创业方向,他没有选择已经是一片红海的乘用车市场,而是一头扎进了新能源商用车市场。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陈谦汽车成立于2020年9月25日。当时,黄离开蔚来只有三个月。自那以后,陈谦汽车从光速中国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今年3月,陈谦汽车和江阴高新区正式签署了项目投资协议。
黄告诉《新能源日报》记者,公司目前拥有超过6543.8万人的研发团队,拥有26项专利。“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公司大概有200人左右。”
新能源日报:大家都很好奇。你为什么离开蔚来?
黄:我已经在蔚来呆了五年了。在此期间,我帮助蔚来搭建了R&D框架,完成了从0到1的搭建。我比较喜欢做“从0到1”这样有创意的东西,有一点复杂,所以决定做新能源卡车方向。
新能源日报:从确定方向到正式创业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黄:实际上,中间有一些凸起。当初我们是要从重卡切入,但是发现要做氢燃料重卡才有机会。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推动重卡市场化的难度相当大,需要多年的积累,所以我选择了一款新能源商用车产品——电动轻卡,它更适合市场,也是市场所需要的。
新能源日报:如何适应从从业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黄:其实这次在蔚来的经历对我帮助很大。正是因为有了蔚来的经历,我才敢出去自己创业。蔚来本身就是一家创业公司,和我一起经历了很多里程碑。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晨之车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新能源日报:汽车成立不到一年,发布了两款车。如何看待这种发展节奏?
黄:从行业技术来看,商用车的发展相对乘用车来说是比较落后的,中间会有4-5年的差距。换句话说,目前整个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大致相当于2015左右的乘用车市场,所以你可能听说过最近很多企业在商用车上做一些创新。
之前早上看车,需要保持这个快节奏,尽快把产品推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立足。
新能源日报:在你看来,该车目前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
黄: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有具体的核心能力,如智能和整车。但是我们还处于开拓市场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在市场上打过仗。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把车卖出去,在市场上竞争。之后要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开发产品,进一步打动市场。
新能源日报:“进一步开发产品”具体指的是什么?
黄: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产品矩阵。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轻型卡车,我们将继续扩大面包车和重型卡车,这些都是商用车市场所需要的。
“从1到2”:发布了两款。
近日,陈谦汽车发布了两款新能源汽车,陈谦EC1和陈谦iC1。
具体来看,陈谦EC1是由陈谦汽车和中国重汽海西共同研发的4.5吨智能网联纯电动轻卡,将于今年9月量产上市。据介绍,其实际满载续航时间超过220km,采用了早上研发的“远景”电动平台。
另一款轻卡车型陈谦iC1由陈谦汽车自主研发,配有L4级自动驾驶系统,配备1毫米波雷达、5部固态激光雷达和18摄像头。据悉,这款车型将于明年第四季度量产。
目前早上前车携带的动力电池是长城汽车的蜂巢能量。
新能源日报:新发布的产品应用场景在哪里?
黄:在城市中,城市配送物流的短途运输。因为轻卡主要是城市配送,重卡主要是城际物流。
新能源日报:新产品可以理解为后轮驱动吗?
黄:是的,是后轮驱动的。后驱卡车其实更好,因为不需要传动轴,也不需要传动轴,所以可以承载更多的重量。
新能源日报:新产品量产的节奏和计划是怎样的?
黄:我们预计明年第四季度量产,但可能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一是在江阴市政府的积极帮助和推动下,正在为取得相关生产资质做准备;第二,我们的生产线正在积极准备中,我们会尽力尽快推进量产。
新能源日报:生产线在江阴吗?具体产能是多少?
黄:我们计划在江阴建设一条独立的生产线,分阶段、分批建设。总产能预计65438+万辆,五年左右进行。也就是说,有可能先造2万辆再扩2万辆,然后依次推进。因为如果一开始不使用容量,也是一种浪费,不如慢慢增加。
目前还在找中国重汽海西代工。我们在江阴的生产基地正在装修,本月底(8月)办公室装修,165438+10月试产车间装修。预计从明年开始建设属于前晨的生产车间。
新能源日报:当产能达到时,公司能否实现盈利?
黄: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只要年产量在65,438+065,438+0,000台左右,基本可以达到平衡,然后在这个数字以上就可以实现盈利。所以时间周期大概是2-3年。今年只是开始,明年可能会达到上千。预计未来一年有机会盈利。
新能源日报:“缺芯”问题会影响量产计划吗?
黄:因为我们今年的量不大,所以还可以,但是也受到一些制约。明年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现在看来,明年6月左右“缺芯”问题应该会有所缓解。
新能源日报:新产品的价格区间是多少?
黄:我们第一辆车的价格大概是16-18万。我们还没有公布iC1的价格。目前总的思路是,如果不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货舱,应该不会偏离16-18万的价格区间太多,可以说是市场上很有竞争力的价格了。自动驾驶和智能货舱系统也可以作为选装配置,会有额外的价格。
新能源日报:渠道的布局会集中在一些区域吗?
黄:我们先在上海、江阴、成都、深圳做重点发展,然后再向全国推广。因为成都和深圳是推广新能源汽车最好的市场;我们在上海,制造基地在江阴。这两个地方我们都有一定的地理优势。
新能源日报:早上的汽车产品好像比较智能。费用是多少?
黄:如果不算自动驾驶的系统,成本基本可以控制,因为自动驾驶真的很贵。我们把自动驾驶作为一个选项,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决定是否安装。我们整个产品可以理解为定制,包括量产的一些改进。
“从2到X”:进攻新能源商用车战场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黄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节奏”。
新能源日报:你认为现在是比较合适的进入时机吗?
黄:从技术角度来说,现在整个电池产业链和电机产业链都比较成熟了,就看人家愿不愿意跟你合作,拿到更好的价格。现在全产业链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新能源日报:对于之前的晨来说,下个月(9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
黄:是的,下个月我们将在生产线上开始生产。第一批先生产30辆车,投放市场销售给客户。目前我们手里有一些意向订单,包括狮子桥和地轨。
新能源日报:在发布会上,我们看到受邀嘉宾中有一位货运女同。双方有合作吗?
黄:目前我们正在和货拉拉讨论合作模式,具体合作内容可以等我们正式发布。
新能源日报:公司未来会涉足冷链物流吗?
黄:我们会有一个冷链背后的布局。如果有具体的布局,可以关注我们后续关于产品规划的更新信息。
新能源日报:你说的是目前的新融资吗?
黄:是的,我们正在进行B轮融资谈判,当整个B轮融资完成后,我们将正式宣布。敬请期待。
新能源日报:会有上市计划吗?
黄:我们倾向于海外上市,因为我们是外资企业。
新能源日报:陈谦汽车未来2-3年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黄:我们将在明年开始生产一款厢式货车,并在明年上市,这样我们明年将同时拥有轻型卡车和厢式货车。同时现在开始做重卡的样车,明年可能会进入重卡的研发。预计2023年重卡将投放市场。这些模型都是围绕货运物流场景的。
客车轨道真的太拥挤了。不把100亿元放在那里,就不要跳进去。跳进去也是“死”。
新能源日报:您认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黄:人性化,实惠,赚的多。
新能源日报:有人说自动驾驶的研发绕不开汽车工厂。你怎么想呢?
黄:我觉得很对。因为自动驾驶只是一项技术,没有需求就不会落地。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自动驾驶公司造车,为了将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这其实是很无奈的,被迫造车。
新能源日报:您认为目前新能源商用车的行业痛点是什么?
黄:我们实际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客户调查。目前行业内的车还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一个就是电动商用车卖不动燃油车的主要问题是成本太高,主要是电池成本太高,所以现在整体销量不够好。
新能源日报: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黄:我觉得可以采取一些办法,比如说车电分离。这样可以让企业卖车,用户租电池,成本会相对降低。我们也在布局这部分。
新能源日报:根据您的预测,整个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黄:在技术上,轻型货车将以电动汽车为主,并结合智能技术。
业务、服务、营销模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很多经销商逐渐向直销转变,商用车也可能这样转变;基于大数据,可能会成为“服务找人,而不是人找服务”的一种方式。
新能源日报:你感觉会逐渐向乘用车靠拢吗?
黄:就技术发展而言,是这样的。
新能源日报:您如何看待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前景?
黄:我认为未来几年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会有很好的增长。
第一,现在社区团购和生鲜电商在发展,中间需要大量的货车和面包车;二是非常适合电动汽车的场景,比如仓库距离短,可以建充电桩的固定地点;第三,电动商用车销量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