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苹果为什么不造车?

6月7日,苹果“造车”传来消息: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发布了新一代智能车载系统Car Play。在以前的系统中,汽车的娱乐和导航功能与汽车自身的操作是分离的,例如温度设置和门窗控制,用户必须在两个系统之间切换。升级后的车玩实现了两个操作系统的统一,被认为是一大突破。

有人认为,苹果力推Car Play可能是为了放弃自己造车的计划,转而为其他车企提供软件平台。但也有人认为,苹果首推软件系统只是阶段性策略,“造车先造魂”,最终的造车计划不会改变。紧接着,一名长期跟踪苹果的记者爆料称,苹果正在与供应商就汽车业务进行谈判,汽车项目的新负责人准备重组团队。

这就是新闻。看看我们能学到什么。

要知道,早在2014,就有媒体报道苹果秘密组建了一个数百人的造车项目团队,并将该项目命名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到现在,八年过去了,“苹果造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媒体热炒,各种新能源车企也是如临大敌,最后被证明是“狼来了”。到目前为止,苹果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

那么,苹果还在犹豫什么呢?据说苹果比其他新能源车企有很大优势。

首先,苹果有钱,这点相当重要。搞新能源汽车是很贵的。蔚来CEO李斌曾悲壮地说:“没有200亿不要造车!”而200亿对苹果来说不算什么。苹果有3000亿美元的现金流。烧钱的时候谁能烧苹果?

第二,在技术储备上,苹果在手机上的软件、系统、生态优势,都可以无缝的平移到汽车上,比如这次发布的车载Play系统。另外,毕竟苹果从事汽车研发已经8年了,苹果在自动驾驶和车身设计方面拥有多项专利。

你看,苹果不缺钱,不缺技术,当然也不缺品牌。苹果对造车的担忧在哪里?我看到一些分析师认为,苹果担心自己的核心优势——供应链管理能力——无法复制到制造汽车上。我们之前讲过苹果手机供应链,供应商需要按照苹果的要求定制开发,和苹果有很强的绑定。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是苹果手机的出货量足够大,保证丰厚的回报。

造车就不一样了。汽车供应链比手机供应链复杂得多,核心供应商远不止200家。苹果不可能对所有这些供应商保持强有力的控制。而且苹果再好,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很高的份额,供应商也不太可能为“苹果定制”进行大量的额外投入。据《日经新闻》报道,苹果已经联系了现代起亚、日产等多家车企,寻求代工汽车。这些车企最终拒绝,也无法接受苹果的合作模式。

简而言之,在想清楚供应链应该做什么之前,苹果可能不会急于制造汽车。这启发了我:当一个公司决定是否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最重要的考虑可能不是“这个市场是否有机会”,而是“我的核心能力是否可以迁移”。

最近刚看到一个有趣的案例。“插座之王”公牛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乍一看我们会觉得不靠谱——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插新能源车?不过听了大牛自己的分析,感觉还是挺有说服力的,大牛的核心能力确实可以搬到这个新的赛道上。

公牛的产品是一款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便携式充电枪。充电枪和插座看起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外观差别很大,但是仔细想想,基本功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电源连接。还是那句话,电源连接产品的核心要求是什么?一个是标准化,一个是安全。目前便携式充电枪还处于起步阶段,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都是三无产品,安全隐患大,标准不统一。

当公牛看到它时,它恰巧是我的强项。在电源连接安全上,公牛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在标准化方面,公牛可以凭借现有的品牌和渠道优势,率先制定充电枪的标准。公牛抓住这个机会进入了冲锋枪赛道。目前,公牛充电枪在天猫和JD.COM销量第一。

说到这里,我也想到一家公司,可谓核心能力迁移的教科书级案例。这是日本的富士公司。

要知道,富士和柯达是胶片时代的两大巨头。自从十年前申请破产以来,柯达一直不景气。它也多次尝试转型,做运动相机,做智能手机,甚至做时尚杂志,但一直没有做,被认为失去了商业想象力。而柯达的老对手富士公司依然健在,依然位列世界500强,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发展良好。

事实上,富士和柯达一样,面临着转型的困境。怎么转?往哪里转?当时的富士CEO古森重隆并没有自己拍脑袋,也没有跟风做智能手机。而是花了两年时间组织技术部门做盘点和论证:公司现有的技术背景有哪些?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有哪些?找出现有技术中能匹配未来市场的部分,这是富士应该转型去做的领域。最后,富士找到了自己转型的目标市场:化妆品、医药、高功能材料。

比如化妆品领域,人体皮肤70%是胶原蛋白,而膜的主要成分恰好是从胶原蛋白中提取的明胶;皮肤老化的原因之一是氧化,这也是照片褪色的主要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富士开发了4000多种抗氧化化合物。如果这些技术能用来做化妆品,那将是降维的一个打击。于是富士推出了化妆品品牌ASTALIFT,主打卖点是抗氧化,销量一度超越SK II。

再比如,在医学领域,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药物能否准确到达患病部位,富士的纳米分层渗透技术,在显影、打印照片时,可以在特定部位显示颜色,可以用在医学上。同时,富士在薄膜中采用纳米乳化技术,降低药物的粒度,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

还有,在半导体领域,富士利用其感光材料技术制造光刻胶,成为全球拥有极紫外(EUV)光刻胶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你看,富士的转型看似跨度很大,但实际上始终聚焦在核心能力上。这就是为什么胶片的产值只占公司的1%,富士公司的全称还是叫“富士胶片”。富士从来没有离开过电影技术。

正如富士CEO小森重隆所说,“产品可能会消亡,能力会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