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美的,进入格力。高燕和章雷看中了什么?

高盈资本一直以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著称。去年年底,在国内一二级市场引起轰动的“格力股权之争”终于落下帷幕。高燕资本以417亿元拿下格力15%股权,成为格力大股东。此次股份转让也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国企混改的经典案例。

然而,在此之前,高耀资本的HCM中国基金悄然退出了格力的老对手美的集团的前十大股东...格力美的竞争从未停止过,也一直难分胜负。那么章雷带领的高要资本退出美的,进入格力,看到了什么?

最近,章雷的新书《价值》在投资圈火了。盗版电子书pdf已经流传了好几遍,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其实我们投资格力已经半年多了。当初,章雷看中格力什么?也许我们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线索。

第一,格力选择的背后是“中国制造”

高贤投资格力的背后是他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而这背后是章雷“重仓中国”的定价逻辑:

真正的“中国重仓”,是帮助中国制造业实现更好更快的转型升级。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据世界银行2019年统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8.2%,10年居世界第一。对于中国来说,制造业不仅是立国之本,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评价基准。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从“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问题。高邮的重仓也有帮助企业改革,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的愿望。

那么问题来了。格力和美的都是“中国制造”。高凌为什么选择格力?

二、为什么是格力?

在谈到中国制造和传统企业时,章雷在列举了格力电器、福耀玻璃、蓝月亮的例子后,提到了以下三点:

一是实现资产的动态配置,优化资产负债表;

第二,要有精益管理的思维和能力,提高运营效率;

第三,要有全球视野,能够走出去,进行国际扩张。

这三点可以算是高莹选择格力的最低逻辑。让我们逐一解读。

关于第一点:资产的动态配置

什么是企业资产的动态配置?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动态资产配置”更多的是用来描述基金的投资策略。我这里理解的是,企业的资产动态配置无论怎么操作,只有资产的流动性好,才能保证其实现。那么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是什么呢?当然是货币资金。

从美的和格力的货币资金总资产占比来看,格力占绝对优势。2016-2019年,格力的货币资金占比分别为52%、46%、45%和44%,而美的最多只有24%。2020年上半年,格力账上的货币资金含量达到1.296亿元,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企业都是银行、房地产等等。

所以,充裕的现金是资产自由配置的前提,格力符合这个条件。

关于第二点:管理策略。

在之前关于“洋葱模型”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分析一个企业的核心层是对管理层“人”的分析,这是无法用数据量化的。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对于管理策略的选择,其实很难评价。幸运的是,章雷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自己的判断,也是三条:

1.格力电器1996在a股上市。从地方国企转变为国有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了公司治理的逐步规范,开始探索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2.2006年,格力电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出更灵活的管理模式;

3.格力2019通过股权转让,进一步利用市场化改革的力量,探索更科学的治理机构、更高效的执行效率、更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更灵活的发展空间。

关于第三点:国际化。

格力和美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格力追求产品专业化,美的追求多元化。从产品营收构成来看,格力的核心产品空调营收占总营收的88%,而美的仅占47%,其余为其他消费家电占43%。

对于走向国际的目标,显然格力的专业化更有潜力。毕竟要实现国际化,“多做事”远不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有效。从国内空调市场来看,格力已经连续多年占据30%以上的份额,格力是全球空调老大,市场份额超过20%。

从技术角度来说,格力对空调的研究更好。目前公司拥有24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不如美国,但含金量更高。

而且从战略上看,以“让世界爱中国”为目标的格力似乎更有动力。

第三,总结

当然,要全面的看问题。格力目前也有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相对于产品多元化的美的,格力单品空调面对行业周期性更难分散风险;同业竞争的加剧,互联网新零售的来临,让格力的经销商体系面临改革。董明珠的强势个性,与格力品牌的捆绑也会增加不确定性等等。

其实,个人认为,章雷选择投资格力,并不一定意味着美的不行,格力完美,而是格力的现状和未来的改革可能性更符合高毅的投资逻辑。毕竟投资一定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找准自己的投资原则,剩下的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就像《价值》在后记中写的:

我们希望在长期主义的实践中,能寻求万物的循环,找到进退的规律,与时间为友,回归内心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