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用的是什么枪?
(日本38年步枪)38步枪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本坂本兵工厂生产了一种带把的步枪。口径6.5 mm,枪重4.2 kg,枪长(无刺刀)1275 mm,弹头初速732 m/s,有效射程460 m,弹匣容量5发,配单刃刺刀,刀长500 mm,握柄可装在枪上刺或劈。38步枪弹头飞行稳定,后坐冲量小,射击精度好,但缺点是杀伤威力不足。三八步枪曾是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也是中国抗日军民从战场上缴获的用来武装自己抵御侵略的主要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有个名字,有坂明治38年步枪。这支枪仿制德国毛瑟步枪。日俄战争同年(1905,明治38)被采用为制式步枪,一直使用到二战。最重要的特点是螺栓上的防尘罩。此枪配合日本人体使用6.5x50SRmm子弹。虽然它的威力有点不足,但几乎不会产生炮口照明弹。在太平洋岛屿使用这种步枪的日军狙击手给美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从枪口照明弹中很难找到狙击手的潜伏位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枪机上锁时极其牢固,几乎所有的枪管在膛爆时都会炸裂,枪机吊耳也很少断。
钟广正
工作原理:旋转插销,毛瑟式前插销榫锁紧,手动(前吊耳,插销动作)。
弹匣容量:内置弹匣,4发。
瞄准镜:尺子照在门上,刃形瞄准镜。
直径:7.92x57mm毫米
枪管长度:23英寸
兼容性:毛瑟标准模型
制造商:河南珙县兵工厂
制造年份:1935年9月
官方步枪在近代中国,通过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度化,第一次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军队的国家化和中央军的建立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
珙县兵工厂从1935开始小批量试制中型步枪,7月开始批量生产。这款步枪的序列号是3157,属于最早的一批。同时可以推测当时的月产量最多只有8900。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枪采用的是两级对接,没有榫接,而是用胶水粘住,然后用螺丝锁在对接的底板上。这种方法是日本人发明的,据说原因是为了节省木材和增加对接底部的强度。但是,时间长了,肯定会裂的。
毛瑟手枪
毛瑟枪,在中国也叫盒子枪,官方叫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工厂于1895 65438+2月11获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因为它的枪套是一个木箱,所以在中国也叫箱枪。有一种全自动型号,叫速机,毛瑟厂叫M712速射型号(Schnellfeuer),1931年5月量产。“快慢机”这个词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小时候,王强,作者最喜欢的飞虎队,就是一个人扛着两台“快慢机”打鬼子。驳壳枪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是自行手枪。很多人认为只有速射手枪是自行式的,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自行手枪在中国一直是这种手枪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由德国毛瑟兵工厂的Fidler (Fidel,Friedrich和Josef Feedle)设计的。然而,这种枪的最后一个专利权人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被称为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为德国军队生产毛瑟枪。然而,直到1939年驳壳枪在毛瑟工厂停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陆军的标准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据估计毛瑟工厂已经生产了大约一百万支不同的驳壳枪。其他国家的仿制生产量是这个的好几倍。不是因为驳壳枪质量不好,各国军队都不使用,而是因为太贵了,作为手枪装备欧陆部队枪太大,作为步枪太小,真的很难上下,进退两难。
俗话说,毛瑟枪在中国真的很受用户喜爱。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派军阀混战,急需武器作战。当时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作为手枪的毛瑟枪不在其列,所以毛瑟枪成为武装派别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人民武装也缴获了大量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所以人民军也大量装备了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司令朱德庸用的是驳壳枪。
德国的驳壳枪已经量产40年了,内饰几乎没有变化,可以说原设计近乎完美,没什么好改进的。拆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有驳壳枪的一颗子弹才能拆枪。盒子枪是典型的丑陋又近乎浪漫的那种。
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