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什么时候榨过植物油?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公元980年有记载,大豆油和豆腐一起炒。而古人榨出来的毛豆油没有经过精炼,储存过程中容易沉淀,有青草味。时间长了,就闻到了腥味。在现代炼油技术出现之前,中国大豆油长期用于照明、干涂等,只有少部分用于食品。

1909年末,美国首次进口豆油。从1917-1921,大量从东北进口的大豆油是用精炼棉籽油精炼的。结果令人失望。精炼大豆油有明显的“腥味”或“油漆味”。只有战时严重缺油,食品行业才能接受。因为这个口感问题,大豆油和精炼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相比,名声不好。在1927中,确定大豆油的气味主要是因为甲基正壬酮的存在。1928按照精炼玉米油的方法对大豆油进行精炼脱臭,开发出风味好、色泽浅的产品。然而,几周后,“逆转”发生了,精炼大豆油获得了“绿色”或“鱼腥味”。美国精炼油虽然比东北大豆毛油好很多,但不如美国其他色拉油和食用油。

霍瓦特(1935)在《大豆油精炼新方法》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去除不良酮的新方法。1936早期大豆油精炼伟人莫里斯·德基(Morris Durkee)对A.E .斯塔利炼油厂多年的先进精炼方法进行了点评,描述了许多改进的工艺由五个步骤组成(中和、洗涤、脱色、防冻、脱臭),并承认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回味。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才得以解决。

1936年,预计到大豆油和豆粕在工业产品中的需求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政府与伊利诺伊大学和12中北部各州合作,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美国大豆工业产品实验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许多重要的研究和开发都在那里进行。美国农业部地区大豆实验室和几个工业实验室已经开发了一种很有前途的新方法,叫做“分级分离”。已经颁发了多项专利。它涉及将大豆油物理分离成两种馏分,一种饱和甘油三酯可以改善风味和稳定性,另一种主要含有不饱和甘油三酯。

1941 1二月,美国和日本爆发战争,切断了太平洋诸岛(尤其是菲律宾和东亚)食用油和油脂(尤其是椰子和棕榈油)的进口。这些地区约占美国战前石油进口的三分之二。战争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食用油和脂肪需求的大幅增加。美国政府广泛动员人们种植大豆。1943期间,美国国内豆油产量增长62%,超过第二名亚麻籽油。然后在1944超越第一棉籽油成为美国主要植物油,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今天。

豆油市场虽然在扩大,但其口感在1945被列为大豆行业的头号问题,将限制未来大豆的产量。因为这个口感问题,在1935-1949 ~ 14%期间,大豆油的批发量低于棉籽油。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4月22日,1946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俾斯麦酒店的大豆研究委员会和全国大豆加工商协会(NSPA)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讨论大豆油风味稳定性的会议,28名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董事长Edward Dies介绍了会议的目的,并强调了快速解决大豆风味稳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