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工程的利弊?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人类种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对作物的基因改良。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选择和利用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法积累优良基因。在遗传学的基础上,近百年来的动植物育种都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式,重组优良基因,引入外源基因,实现遗传改良。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然而,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传统技术只能实现一个物种内个体间的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转移的基因不受生物间亲缘关系的限制;其次,传统的杂交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的,操作的对象是整个基因组,转移了大量的基因,无法对某个基因进行准确的操作和选择,后代的表现较差。而转基因技术一般是操作和转移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明确,后代的表现可以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紧密结合,可以相辅相成,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用它来造福人类,不仅可以加快农作物和牲畜品种的改良,提高人类食物的质量,还可以生产出珍贵的药用蛋白质,给患者带来福音。比如抗虫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可以让人放心食用;通过将可以产生人类疫苗的基因转移到植物性食物中,人们可以在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

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会不会造成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危险呢?大量转基因生物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吗?转基因产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吗?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生物和植物生命的“任意修改”,创造的新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伤害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是很难被消除的。此外,转基因作物和用这种原料制成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尚未确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做了大量研究,出现了许多相关报道。比如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论文,震惊世界。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将抗虫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撒在菊苣的叶子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吃掉这些叶子。四天后,44%的幼虫死亡,存活的幼虫更小,没有生命。然而,另一组幼虫在吃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叶子时,并没有出现高死亡率或发育迟缓。基于此,论文得出结论:转BT基因玉米的花粉含有毒素。另据报道,英国伦理与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称,与普通大豆相比,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中抗癌成分异黄酮减少。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异黄酮含量降低了12% ~ 14%,并出现了巴西坚果事件。

面对国际上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种种争议,许多科学家和学术团体都以各种形式表达了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由美国塔斯基吉大学教授普拉卡什于5438年6月+2000年10月撰写,收集了全球3000多名科学家的签名,其中包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绿色革命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古德夫·库什(Gurdev Khush)。“负责任的植物基因改造既不新鲜也不危险,”声明说。通过有性杂交和细胞培养,许多性状,如抗病虫害,已被频繁地引入作物。与传统方法相比,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商业化产品的安全性也因现行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进一步保障。新的基因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像任何现代工业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也有两面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时,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规范管理,使转基因技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