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专利
中国北方干旱的基本情况
2008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15省市有旱情,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集中。截至2009年2月7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4.38+0.63亿亩,比常年同期偏多654.38+0.654 38+0亿亩。因旱出现饮水困难的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6省冬麦区受旱面积合计654.38+0.52亿亩,占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的95%,其中严重干旱4879万亩。在受灾的七个小麦主产省中,河南的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然而,它的灾难也是最严重的。全省小麦受旱面积41.5万亩以上,严重受旱700万亩。丘陵地区1.3万余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近110多天,河南省有效降水量不超过15毫米,50万亩麦苗死亡。安徽全省受旱面积达2591万亩,其中重旱654.38+0.074亩,直接经济损失近654.38+0.6亿元。在山东,2009年以来,全省降水量仅为1mm,比往年同期偏少近九成。全省六成麦田受旱,面积三千三百二十八万亩。甘肃受旱面积达4.6万平方公里。河北40万人饮水困难,石家庄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此外,山西、青海、湖北等省市***15均不同程度遭受大范围干旱。
中国北方干旱的特点及成因
自2008年6月底5438+065438+10月以来,我国冬麦区降水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此外,入冬以来的几次强降温天气过程造成了干旱和冰冻,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正常发育,呈现出几个特点:
(一)北方地区干旱的特点
1.受旱面积大。这场干旱的影响范围很大。全国及三北旱区农作物受旱总面积达6543.8±0.6.3亿亩,比常年偏多6543.8±0.6.5亿亩。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也是历史罕见。
2.受旱地区集中,主产区受灾。目前全国有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但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冬麦区受旱面积占全国的95%,非常集中。从位置上看,此次干旱主要影响黄淮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受旱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和西北地区东部的北方冬麦区。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95%,其中冬小麦受旱面积占大田作物受旱面积的93%。6个省份冬小麦受旱面积达到田间作物的40%-70%,枯叶或冻蘖苗严重受旱面积达到5372万亩,超过30%。
3.秋冬连旱。冬小麦出现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有3个多月无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0-90%,部分地区降水量接近或超过历史极值。一般来说,冬麦区降水30年一遇,极旱地区50年一遇。北方麦区遭遇多年罕见的秋冬干旱。目前,华北、黄淮、江淮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别重的程度。
4.干旱很严重。据产粮大省农业部门调查,由于长时间缺乏有效降雨,大风天气频繁,土壤水分流失严重,北方麦区大面积出现3-10 cm干土层,旱情仍在发展。
5.干旱和冰冻叠加。在旱情持续发展的同时,2008年2月65438+开始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特别是2009年10月20 -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受寒潮袭击,降温幅度达8℃-12℃,部分地区达17℃-。
(B)分析干旱的原因
1.自然因素的影响
(1)气象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区,降水受海陆分布、地形、季风和台风影响,区域分布差异很大。年内季节分布不平衡,年际变化也很大,这是容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之一。2008年入冬以来,降雨少,气温高。华北大部、西北地区大部、黄淮大部、江淮部分地区80天以上无雨雪,部分地区超过100天。据气象部门评估,30到50年一遇的小雨。去年冬季165438+上旬至12中旬,华北、黄淮及西北地区东部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4℃,土壤水分蒸发大、散失快。自去年2月65438以来,已有三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尤其是春节前。降温幅度大部分地区8-12℃,局部地区17-20℃。由于春节后气温回升较快,雨水持续偏少,各地冬麦区已提前开始春灌,有的增加了灌溉次数,用水量增加且集中。此外,部分地区河流来水量和库容偏少,导致抗旱水源短缺。
(2)水资源组合的不平衡也是干旱缺水的原因,尤其是北方,土地多,水资源少。以平均每亩耕地水资源量计算,全国平均为1.800立方米/亩以上,但黄河、淮河流域只有300多立方米/亩,辽河、海滦河流域更少,分别为200立方米/亩左右,无法满足农田用水需求。由于上述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干旱特点:秦岭、淮河以北春旱突出,俗称“九年一遇春旱”。此时正是冬小麦生长和早秋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往往需要灌溉或其他抗旱措施来保证作物的需水量。
2.人为因素的作用
(1)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削弱了水利工程的抗旱能力。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在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不合理的陡坡开荒活动更加严重,草坡减少。此外,道路建设、城乡建设、废渣废料无序堆放等因素加速了水土流失,流失了表土,使土层变薄,降低了土壤潜在的抗旱能力。同时,流失的泥沙不断淤积水库、堰渠,减少水库、塘坝蓄水量,降低水利工程供水能力。
(2)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复种指数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调整和产量的增加,农业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紧张,干旱问题更加严重。比如很多地方过去种一季作物,现在一年种两季。特别是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需水量也相应增加。1949年全国耕地平均亩产粮食只有86公斤,2008年粮食亩产达到330公斤。如果按生产1公斤粮食所需的水量计算,现在每亩耕地的农作物需水量比解放初期高出数倍。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年均受旱面积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
(3)资金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干旱需要通过增加农田水利设施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地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或者没有运河,或者航道废弃;或者没有井,或者井塌了;不然井里没电,抗旱只能用肩膀扛。2008年4月,财政部农业司赵鸣骥司长披露,中国现有灌溉面积9.28亿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68亿亩,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6%。近年来,国家水利投资往往更多地集中在河道整治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上,而真正对农民影响最大、作用最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日每年减少约45亿个,相当于每年减少900亿元。原本主要依靠农民筹资投劳的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受到了很大影响。还有很多地方一直依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我国北方抗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