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用40发炮弹打死了一个志愿军,毛主席把王耀南转给了朝鲜,40发变成了660发。
有人说隧道工程只是在地上挖一个洞而已。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志愿者的隧道不是挖个洞那么简单。按照现代流行的说法,坑道应该算是一个连接地下和地面阵地的综合防御系统,不仅可以用来隐藏士兵和储存作战物资,也是步兵的战斗堡垒。
敌人的隧道真的是一个洞,而志愿军的隧道更像是一个蚁巢。每个阵地至少有一个或几个主隧道,每个主隧道有几个出口,士兵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所有阵地。
万一敌人突然袭击,我军不会全部被堵在地道里。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破坏隧道,出口不仅挖了多个弯,设置了机枪掩体,还可以互相火力掩护。即使地面阵地失守,守军仍可利用坑道作战。
事实上,隧道并不是志愿者的专属专利。人民军、美国军和南朝鲜军将会挖掘它,但是我们志愿军是能够把隧道工程应用到完美的人,因为我们有专家的建议,这个专家是工程专家王耀南。
王耀南是人民军队中的第一位工程师,具有非常老的革命资历,也是中国最早的少年团员之一。王耀南出生于1911,江西萍乡人。5岁时,他开始学习祖传的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是中国传统烟花之乡。许多家庭将制作烟花爆竹的技艺代代相传。王耀南比其他孩子学习更努力,几年后他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也为他辉煌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万恶的旧社会,好手艺未必能过上好日子。靠做烟花爆竹是不可能养活一家人的。于是在10岁的时候,王耀南随父亲去了一个煤矿当爆破工,小小年纪就要从事配药、打枪等危险工作。
在煤矿的这几年里,王耀南不仅磨练了自己的爆破技术,还接触到了党中央领导的工人运动。1922年4月,王耀南成为第一批少年团员,并于9月参加安源大罢工。
作为第一个战斗的无产阶级,王耀南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悲惨的生活。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秋收起义队伍,跟随毛泽东来到井冈山。
初期的工农红军什么都不缺,特别是专业人员王力可姚南,他被任命为特务营排长,负责准备土炸药。王耀南并不满足于此,一有时间就钻研各种工程技术,最终成为红军首屈一指的工程专家。
1929年2月,王耀南等工兵建成红军第一座浮桥,使红军顺利渡过湘江。1933 11 10月红军攻打沙县时,王耀南带领新成立的工程连用隧道爆破的方法炸城墙,使红军消灭了一个旅的守军,红军总部为此授予他二级红星勋章。
1934 10,王耀南奉命带领工兵营在苏区南端的杜愚修建浮桥。他和工兵们跳入冰冷的河水中,确保各个部件发挥作用,使八万多中央红军安全渡河,顺利走上长征之路。
红军面临的主要障碍,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如湘江、乌江、大渡河、赤水河、金沙江等。只要条件允许,王耀南的工程兵营会尽快搭起浮桥,为红军争取宝贵的战士。
王耀南和他的工兵营可以说是长征背后的英雄,帮助红军克服了几十道水关,行程两万五千里。他们也许没有伟大的事迹,但却是胜利不可或缺的要素。工程兵营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到了陕北,他们只剩下一个连的兵力,大部分都倒在长征路上了。
抗战初期,王耀南建议通过破坏郑泰路等交通线来打击和削弱日军。八路军总部批准了他的提议,下令进攻华北。这场战斗越来越大。最后105团参战,史称“百团大战”。
抗战中后期,王耀南主要研究地雷,因为地雷的制作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只要稍加训练,普通士兵和民兵就能掌握使用地雷的技术,这特别适合抗日根据地的防御战。
一开始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了一些地雷,但没多久就停止供应了。王耀南只好自己用各种简单的材料制作地雷,然后把技术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帮助各地的八路军掌握地雷的生产和使用。
地雷不仅要爆炸声音大,还要安全。它们永远不应该在不该爆炸的时候爆炸。王耀南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提高炸药和引信安全性能的同时,还加强了干部和士兵的训练,避免误炸人畜。
王耀南经常带士兵练习地雷攻击和防御战术,即设置诱杀装置,利用村庄和房屋中意想不到的空间来布雷。军事教育片《地雷战》中的很多诡雷,基本上都是王耀南等人想出来的。
有了水雷战,地道战必不可少。王耀南提出了在平原根据地挖地道的建议,并综合各地地道战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构筑地下防御体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得到了极大的运用。
国家刚解放时,王耀南因过度劳累不得不在医院休息,所以他没有被派往朝鲜。在运动战阶段,对工事的要求相对较低,大多数志愿军采用机动防御战术,很少防守一个地方。
即便如此,志愿军还是领教了美军在空地上的非凡火力,坚守阵地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据统计,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美军每发射40发炮弹就能打死一名志愿军,导致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伤亡剧增。
美军在一次连队级别的攻击中,经常发射超过1万发炮弹。比如983高地战役,美军九天内发射了36万发炮弹,使得志愿军阵地比月亮还要荒凉。这就是“范弗里斯弹药量”。
进入阵地战阶段,是美军发挥火力优势的好机会。如何能以较小的成本守住阵地?成了志愿者不得不克服的困难。毛泽东又一次想到了工程专家王耀南。
1951年9月,正在前线担心轰炸的毛主席,在秋收起义时和这个老部下谈了几个小时。王耀南立即奔赴朝鲜前线,视察各部队的工事和实际地形,终于对美军的强大火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当时一些志愿军已经在修建隧道,但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他们只能防止火炮和空袭,没有作战能力,容易被敌人消灭。这不能怪士兵偷懒,因为朝鲜很多山都是石头山,单靠人力很难挖深。
王耀南向上级申请,从苏联进口了数百台空气压缩机,为前线部队配备了风镐。终于满足了大规模修建隧道工事的条件,全面正式开挖地下长城。
士兵们先用风镐在石头上打出爆炸孔,然后装上炸药实施爆破,最后清理瓦砾。没有鹤嘴锄和压缩空气机,士兵只能用钢钻一点一点地挖出炸药洞,效率会变得很低。
志愿者挖掘隧道是一项军事任务。步兵和工程师没有区别。隧道挖得越深越坚固,生还和坚守阵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战士们挖隧道的积极性很高,比打仗还辛苦。
到战争结束时,志愿军在正面和纵深对峙地区,以及朝鲜东西两侧,共挖掘隧道数万条,总长1.250公里,各种战壕和交通壕有6200多公里,堪比万里长城。有人说三八线以北整座山都被掏空了,就算美国人扔原子弹也没用。
志愿者对隧道的要求是“七防”,即防毒、防火、防寒、防潮、防空、防炮、防雨。还把抗战时期的地道战和坑道结合起来,使藏、住、打成为可能,把它变成了战斗坑道,真正达到了“好防守者藏于九处之下”的目的。
15军能守住上甘岭,和完美隧道有很大关系。在暂时失去了地面阵地后,几个连的士兵聚集在主坑道里,他们来自所有已相继投入反攻的连队。因为上甘岭和后方的通道被敌人堵住了,如果没有隧道,他们肯定会死。
隧道不仅可以救人,也是战斗的堡垒。每个坑道内的党组织把士兵重新编成新的战斗群,在夜间依托坑道向敌人发起攻击,使敌人永远无法巩固阵地,发动下一次进攻。
当敌人感觉到隧道的威胁时,他们尽力摧毁它。王耀南设计的战斗隧道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洞口足够深,有弯道和掩体,机枪、手榴弹、火焰喷射器都摧毁不了。
光打是不够的。志愿军战士可以从其他山洞绕过来,打敌人的后背,也可以呼叫远程火炮支援,把敌人赶走。即使偶尔吹倒洞口,里面的士兵也不会感到窒息,因为洞口和通气孔不止一个。
志愿军反攻时,坑道部队熟悉地形和敌人的火力点分布,埋伏在敌人眼皮底下,可以很好地配合反攻部队,大大降低了夺回阵地的难度和伤亡。
总之,在王耀南和广大志愿军的共同努力下,“范弗里斯弹药量”完全失去了作用,歼灭一个志愿军所需炮弹数从40发上升到660发,这就是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
志愿军凭借完善的隧道防御体系,在阵地战中消灭了53.3万敌人,己方伤亡不到20万。敌我之间的战损比远远好于运动战。可以说,只要我们愿意,就没有我们守不住的阵地。
1955年,王耀南被授予少将军衔。退役前担任工程兵副司令员,为国防建设贡献了一生。1984 165438+10月3日,王耀南在京逝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