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嫔妃都要戴指甲套?

相信在清宫剧的影响下,很多朋友小时候都有过在指甲上套笔帽的经历,认为那是清朝嫔妃的专利。但是,其实钉子户的历史很古老,并不是清朝皇后的专属。指甲套,又称护指器,最晚出现在战国时期。曾经和秦汉考古方向的朋友聊天。说起这件事,我了解到汉代也出土过金制的手指甲,应该算是最珍贵的了。此外,陕西Xi还出土了一枚银铸钉套,形似鼓形环,延伸出一枚银“钉”。出土时有十件,是一套完整的。

但由于清代以前出土的手指甲套很少,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手指甲套作为一种手饰出现较晚。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完全算错,但还是割裂了手指保护发展的起源。

到了清朝,贵族妇女都喜欢留长指甲。为了保护和装饰,他们对指甲盖的使用和制造非常讲究。因为旗手有特权,尤其是那些皇族的后裔,王公贵族的夫人,他们对钉子户很痴迷。

然而,指甲盖并不是女强人的专利。在皇宫和一些大户人家的宫女也可以佩戴,在私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很受欢迎。在历史研究中,人们的视角更容易被投射到社会的上层,再加上现代宫廷剧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指甲盖是清代嫔妃的专属。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从选材、做工、款式上来说,贵族女性佩戴的指甲盖当然是最优雅的,但相对于百姓使用的指甲盖来说就逊色了。

清代指甲盖的流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明代,宫廷女性和贵妇们非常注重装饰指甲,就像今天的许多女性一样。那时,用阿拉伯树胶、明矾、蛋白质、蜂蜡和染料制成的“指甲油”涂在你的指甲上。

清军入关后,旗手享有特权,贵族妇女不必像普通人一样劳作,于是任性地留起了长指甲。根据清末的影像资料,最典型的是慈禧太后。她的无名指和小指有几英寸长的指甲,其他手指有一两厘米长的指甲。

留甲、盖甲流行的文化渊源应该与儒家“身为肌肤之母”的思想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们对美的爱美之心。美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留一寸指甲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一不小心就会裂开、折断。另外,指甲太长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即使是慈禧这样厉害的人,也没能在十个手指上都留下几寸指甲。

据说慈禧传媒为了保养指甲,要用温水浸泡修复,还特意做了指甲套来保护自己心爱的指甲。因为留指甲的初衷是爱美,所以指甲盖要更精致一些。就这样,清代的指甲盖兴盛起来。

总之,穿钉套不是清朝后妃的专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种饰品的实用功能是保护指甲,同时也有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