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二维码的使用寿命只有五年?

二维码,可以说几乎全中国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扫码支付。

然而,作为二维码的发明者,日本的腾宏远在2014年接受欧洲专利局的专利奖时表示“二维码的寿命最多是10年”。那么现在五年过去了,还有腾宏远说的10期的一半,二维码真的会在五年后被淘汰吗?不一定!

QR码的全球化

就在近日,二维码产业国际会议——“2019国际二维码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佛山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14个国家的代表一致同意正式成立国际二维码产业合作组织筹备委员会,推动建立二维码国际标准体系。

这是二维码要完蛋的节奏吗?这是要发二维码的节奏!

目前全球二维码应用中,中国占90%以上。近年来,在支付宝和微信向外扩张的带动下,世界其他地区的二维码产业链也在加速发展,二维码全球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技术发展迅速:编码技术、编码技术、存储技术、阅读分析等技术成熟、稳定、多样化。目前世界上有200多种二维码。

应用广泛深入:除了移动支付、营销等成熟领域,二维码正在成为新的物品识别技术、移动互联网入口和贸易流通结算载体,这种深度必然会随着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国标准冲突,亟待统一:之前各国都制定了自己的二维码标准,但随着二维码跨越国界的应用,各国标准互通。

所以,为了行业未来的发展,统一标准势在必行。二维码的全球化和标准化也将使二维码更好地服务于全球数字经济和贸易便利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二维码行业本身也会快速发展。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二维码及相关产业的应用规模将达到万亿,世界其他地区的产业规模至少在2000亿到3000亿。

日本勒索专利费的想法破灭了。

从2018,中国支付巨头登陆日本后,日本才发现二维码这么受欢迎。要知道,2016年,中国一年使用二维码的次数多达5000亿次,更不用说这两年二维码行业的飞速发展,每年的使用次数估计有万亿。

日本作为二维码的发源地,在看到二维码在中国如此繁荣,产业前景一片光明之后,又开始赚钱了:今年年初,日本计划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想向国人收取1美分的专利费,每人扫码就需要一分钱,于是就有了100亿。

要知道二维码是日本最大的零部件制造商电装公司旗下电装Wave的员工滕宏远发明的。原来的二维码是条形码的升级版,展示形式是丰田“看板管理系统”的二维码。

但滕宏远一开始并没有发现二维码有什么大的商业价值,从发明之初就不看好二维码能被社会广泛使用。电装浪潮虽然拥有二维码技术的专利权,但并没有考虑向全社会收费或者出售专利。

中国的二维码技术是由王跃在2001提出的,所以王跃也被称为“中国二维码之父”。2005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二维码标准——“汉芯码”,现已成为ISO的国际标准。从此,中国的二维码与日本分道扬镳,Kongkong.com创始人徐伟于2011注册的被广泛使用的“二维码扫描”专利就是在“汉芯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除了基础的东西,中国的二维码体系和日本完全不一样,和日本的二维码相关的2万多项专利也没有关系。而日本电装持有的二维码基础专利现在想收钱——来不及了!

根据国际WTO《知识产权协定》第33条规定,专利“保护期限不得少于自申请日起第二十年末”,也就是说,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注册的发明专利,有效期为20年,即使延长也最多5年。

所以2014刚好是腾宏远二维码专利20周年。即使延期五年,专利有效期也将在今年到期,这意味着其他国家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二维码基础专利,不用向日本支付一分钱。

所以日本想起来收中国二维码专利费都来不及了!

为什么二维码大有可为?

二维码在1994发明后,商业前景一直惨淡,让其发明者没有信心,在国内的推广也并非一帆风顺。

2008年,完成二维码识读设备的王跃,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公司几乎走到了倒闭的边缘。直到2013年微信才开始推行二维码,2014年移动支付普及,二维码行业迎来春天,随之而来的是爆发式增长。

二维码,说白了就是一层层叠加条形码。以前的二维码因为没有用这么高端的技术,所以发展不起来,一个条码就够了。

1949发布的条码最初有13位数字,后来可以添加26个英文字母。39位数字和字母足以代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部分商品。而商品条码的唯一性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每天,全球条形码将被扫描80亿次,在中国,条形码每年可节省3000亿人民币。

移动支付时代,每天产生大量的支付数据,条码不够用;二维码包含219个字符,可以存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信息,比条形码的信息容量更大。

可以说二维码是专门为数据时代而生的,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要实现万物互联,首先要有“一物一码”,让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二维码“身份证”!

目前二维码主要应用在支付领域,但从去年开始,应用领域逐渐扩展到交通运输、农药、水产、化妆品等领域,未来其应用场景会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