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还吗?
其实就人的心理来说,付出了就会期望有所回报,付出越多,回报的期望越高。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至少人们的心理会不平衡。至于那些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在自欺欺人,那一定是心理素质很高的人。前者通过欺骗自己来寻求心理平衡,通过欺骗别人来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能说出不期待回报的话,说明想要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不要回报的爱。毕竟,苍白的言语掩饰不了一颗不平的心。我觉得这只是在很难得到回报或者根本得不到回报的时候的一种说辞,并不是他心理的真实写照。试想一下,如果上面的表白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当他得到爱的回报时,他会不会再次告诉对方——我为你做了很多,却不想得到你的回报。那些努力都是我自己的意愿。你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给我爱的回报。请你考虑清楚好吗?我估计,面对这种情况,99%的人除了欣喜若狂,都不会说这种话。因为,毕竟付出了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可见人的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质更高的人,即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更高,恐怕也是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九牛一分或者只是认为自己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而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做自己想做的就好,自然不求回报。如果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那么他也会有渴望回报的情结。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来说,付出了就希望得到回报,比如帮助别人就希望得到他们的感谢,为别人付出就希望得到他们的回报,等等。既然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都有普通的心理需求和普通的心理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对方的心理需求,这样我们才能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做对人对自己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己付出,自己也心知肚明,却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恐怕还不如心理失衡来得糟糕。所以,如果你能给别人的付出一个回报,那你最好也给别人一个回报;如果不能回馈,最好不要接受别人的付出。也许这样的拒绝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但是小伤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要好。过去我们常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感恩和善良的民族,甚至提出了“滴水之恩,必有涌泉相报”的道德原则,这并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原则其实是人的普遍心理需要。至于要不要用喷涌的泉水来偿还,似乎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要有一个“奖励”的表达。“报”,我的心是平静的;“报告”,他就安心了。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无关。
简而言之,就普通人的心态而言,如果能少付出一些回报,多一些“助人为乐”的精神;当你得到回报时,你需要更少的回报,更多的满足。然后,我们会活得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