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电影制作过程。
剧本——导演——获得投资——组织拍摄团队——拍摄——后期制作——宣传(可能贯穿始终)——上映。
二、分工的过程:
电影公司或工作室制作-发行商发行-影院放映-后期产品开发(长期)。
1.首先,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由一些大电影公司主导,以导演为核心运营。每个电影公司基本上都有稳定合作的导演,比如新屏(张卫平)和张艺谋的合作;华谊兄弟(王·)与的合作等。当然,还是有一大批导演,只要有好书,随时都会拿到投资。因为体制等原因,现在我们国家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制作和编剧能力都比不上几家大型的民营制作公司。几乎唯一的例外是中国最好的电影制片人之一的中国电影集团(韩三平)。只要有好的剧本和导演,他都不惜投入。经常和我们合作的导演,如田壮壮、姜文、陈凯歌、顾长卫、陆川等。,还有周星星同学的几部电影,包括吴宇森正在制作的《赤壁》,基本都是中影的投资。
2.应该说拍电影有点像用工程造房子。首先肯定是出钱的人,但他既然有钱,肯定会找最好最专业的人合作制作。其中,导演似乎是一切的核心,他是电影成败的关键。
3.剧本是导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目前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和难点。好剧本难找。除了找现成的剧本或者小说,张艺谋和其他御用编剧也经常合作,比如他和王斌的《英雄》《十面埋伏》。冯小刚与刘震云、张国立、邹静之等长期合作。这些都不是固定的,一个文化性质的作品就是这样,很少有照着原剧本逐字逐句拍摄的。比如王家卫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边拍边改,边拍边改。2046拍了好几年。也有日内交易者,如杜琪峰,他们生产速度更快。港台、国外、国内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也有巨大的差异,暂且不谈。
4.导演要拍剧本。像这些著名导演,不缺资金,也有人投入很大。这位年轻的导演依靠他的机会。基本上他得靠投资,能不能拉进来,能拉进来多少。这些问题还涉及到演员阵容、商业回报方式等各种因素。各方要综合考虑利益分配和风险回报比例,最后做出决定,这和做生意是一样的。
5.完成剧本,确认投资。电影获批后,导演开始组组,制作方(也就是出钱的人往往会指定专业人士来做具体的制作导演)也开始工作。这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导演负责影片的艺术质量,制片人负责一个剧组的整体运作,两者平等合作。当然,谁牛逼谁就更强。这是一个特例。
6.招演员的情况比较复杂,总的原则是根据影片的需要和导演的意愿来确定。钱,私人关系等等都是因素。电影学院的高材生可以当演员,农民工也可以。公开招聘、联系经纪人、介绍、偶遇都是招募演员的方式。这是一个各种生命汇聚的地方,没有公式。也有长期合作的例子,比如冯小刚和葛优,老张和他的女孩,等等。
7.建团——各部门入团——启动仪式——拍摄——拍摄结束。这是一个严谨有条理的过程,每一天都意味着一大笔钱。各种电影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经常夜以继日的工作,太多细节就不提了。
8.后期剪辑和制作也是专业人士根据影片的要求来做,基本都是专业的后期制作公司来做。外国电影好看的原因之一是后期制作的技术专业性强,设备高端,专业技术水平高。如果需要,一些国产片也会拿到国外进行后期制作。当然,导演一直参与并控制着这个过程。
9.电影公司一般没有电影院。电影公司拍出好电影——发行商——影院(也就是几家影院)——放映。票房收入按一定比例分成。这是现在基本的分发和筛选模式。所以,一部好电影,电影院愿意多放几天。每个影院也会把好的片子买进自己的影院。也有直接卖给出版社的,不多见。
10.国内比较知名的发行商就是前面提到的新图和华谊兄弟,他们拍摄发行,中影集团就更不用说了,还有很多。知名影院如新影协、太平洋影院、嘉禾影院等。,原来的地方电影发行公司和老影院(地方影院)基本都在发挥作用。
就是这样。我不会打字。我累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