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对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这个概念是这样解释的:“意识不是碎片的连接,而是流动。使用“河流”或
用一个‘流水’的比喻来表达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在那之后,当我们再次谈论它的时候,
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然后是20世纪的“意识流”。
20世纪80-40年代开始进入文艺领域,根据瞿士敬的《意识流导论》,英国
中国小说家梅?辛克莱在他的评论中第一次使用了“意识流”这个术语。作为一个
一种“意识流”的创作方法,除了威廉?作为哲学基础,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
还直接吸收了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精神分析。
“心理时间”的概念直接表达了社会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打破了作家笔下的“心理时间”概念
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包括介绍人物、安排情节和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
意识流创作方法的艺术特征与现代主义作家强调主观表现、艺术表现和形式创新的基本文学观是一致的。因此,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意识流创作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流是现代主义的基本创作方法。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范畴中,朦胧诗、意识流、荒诞与黑色等现代主义创作流派都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方法。
西方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人的意识结构是三层复合结构,即意识、
前意识,无意识。弗洛伊德将意识描述为从冰山上的海洋中升起,或者说
有阴影的光晕中的中心亮点;无意识是冰山水下的大部分。
在光晕中心亮点外逐渐消失的点,或区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米
查尔斯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来描述整个意识结构的动态特征;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在一篇题为《现代小说》的论文中说:“头脑接受成千上万个千千的印象。
——微小的,奇怪的,稍纵即逝的,或者刻有锋利钢刀的。这些照片
像从四面八方落下的灰尘...生活不是一连串的对称。
车灯,人生就是一个光环,一层半透明的层,一直围绕在我们的意识里。"
意识流小说不仅要展现“海洋冰山之巅”、“光晕中的中心亮点”,
“左右对称的车厢灯”,一种具有静态特征的意识形态,也应该挖掘出“冰山潜力”
水的更多部分”、“中央亮点以外的区域逐渐消失”和“永远围绕着我们”。
意识的半透明层是意识的动态形式。适应这个目标,有意识的创造者
法式和其他类型的创作方法在创作技巧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多样化和强调自私。
人的隐秘的、个性化的心理描写形式: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感官印象、梦境。
幻觉等等。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自由联想: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明显内在联系的联想,意识流中的联想
思维是无序的,具有随机性、跳跃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例如,在《大海的梦》(王蒙)中
小说中,主人公苗克彦,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52岁翻译,看到大海就激动:“大海,
大海!是高尔基暴风雨前的大海吗?是安徒生笔下华丽诡异的大海吗?
还是他辛辛苦苦翻译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笔下的大海呢?也许吧,
那是林斯基吗?科萨科夫《谢赫·拉萨达组曲》中的古阿拉伯海
对吗?“在《海与灯塔》(孔杰生)中,金平离开城市去了海南(当年的知识)
一次出差,我说:“桅杆上的旗子展开的声音很大。这座城市是萧条的,靠近波动的水。
平坦的线条,天空越来越广阔。啊,这座城市。蓝天挤在两排高楼之间,世界是嵌入式的。
在窗口框架中,窗格也被分成小方块。/多么广阔的天空,多么深蓝的水”。
海的感觉很个人化:苗克研是翻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翻译;
金平和丈夫志趣相投,对城市生活感到压抑,渴望广阔天地,风景在她。
眼神里也有对比。
内心独白:它是不加评论的纯粹内心意识的载体,展现意识本身的真实和真理。
美女。比如《无主题变奏曲》(徐行),“我”从一开始就在喃喃自语:“也许吧。
我真的没救了,也许吧。除了我所拥有的,我想不出我还应该想要什么。
我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什么都不等。也许大家都在等待,无缘无故的等待。
留下来,永远相信现在会有事情发生改变你的整个人生,但你还能等什么?
你就是说不清楚。真的,我什么都不等。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告诉你我与众不同。
不一样,其实另一种意义上,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想吃饭和工作..."
这样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不加掩饰地诉说自己的感受,袒露自己的内心,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再比如《蓝天绿海》,通篇用“我”的内心独白,对死者。
好朋友蛮子倾诉了他的想法,他对这个世界的厌恶,他对追逐名利的疲惫,他的生活不如别人。
意义.....将情感发挥的淋漓尽致。
感官印象:注重作品表达的印象,有以人物为主体的感觉,可以接受。
感觉是可触而非虚幻的,这与修辞学中的通感、暗示是一脉相承的。比如马兰花,
在《马兰花》(丁)中,远嫁他乡的马兰花初到婆家时,一夜未眠。她的感觉是
相当沮丧和惊恐:“房间像个倒扣的锅,又黑又闷。任燕被染成黑色和开放。
就像关门一样,什么都看不见。炕上的每个人似乎都睡着了,只有那个又粗又细的鼻子。
打呼噜就像从开水锅里冒出来的大小不一的气泡。当很明显没人知道你开着的时候。
那时候,你只是整夜看着黑暗。“再比如齐文东在欢乐中喝下农药后的感受:
“然后喉咙一痛,一股熊熊烈火在你的胃里翻滚,你听见你的头。
发梢噼里啪啦像烧豆秸,烂苹果的甜天气波进来。
急于......但是疼痛很快就会消失,你大汗淋漓,四肢发软,瞳孔紧紧收缩,最终。
玉比针尖还小,黑暗像锅底。.....你感到恍惚有一只手握着。
你去,那只手很大很软,那个人闻起来像煮熟的皮革...爸爸!我又看见了。
你,爸爸!……"
梦幻: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印象,一种荒诞的意象,它反映了人物隐藏的意义。
知识为人物情感的凸显提供了拼图。比如《风筝飘带》里,素素认识贾媛之后,就做到了。
我做了一个梦:佳缘在马背上放风筝。风筝简陋破旧,让人落泪,但风筝还是飞了起来。
我起来了,我飞得比东风宾馆新楼还高,比大青山上的松树还高,比草原还高。
上面的苍鹰依然比写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气球还要高,而她
变成了风筝上的一条长长的丝带,随着风筝飞了起来...给女孩看。
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对生命的超越。
在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中,人物不再是“典型”。因为
悲伤与欢乐,光明与黑暗,高贵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时光的留恋。
和其他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要把自己代入人物的内心,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所以,读者并不能马上对人物的善恶做出具体的评价。如齐欢乐(莫言)
文东,一个农村知识青年,在第五次高考落榜后,离开了又老又累的家。
门,就像从一场可怕的梦里逃出来一样”,经过一大湾水,一片胡椒,坐在自杀台上。
少女的坟墓充满了想象,最后她在这个安静的夜晚结束了自己。
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死亡的“欢乐”。齐文东不是一个面部人物,而是他的心理生活。
动态的和有意识的活动成为一个单独的世界:对母亲有反复的压抑、怜悯和内疚,
有对哥嫂的不满和无奈,有对少妇的生理欲望,有对陆家三个男生的羡慕。
嫉妒,对建仓夫妇的厌恶,对大同的好奇和不确定...在这里,让我们看看。
没有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价,只有人物的失落所控制的意识流在起作用。从这个
另一方面,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传统小说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
金范和贾宝玉这两个关系密切的人物,在人格的核心中都包含着作者的人性生理。
读,或讽刺,或赞美,读者都能很容易理解,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者
在幕后,读者意识到的不再是作者的存在,而只是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隐形取决于他对叙事角度的选择。意识流小说突破传统界限,经常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如《蓝天碧海》(刘索拉)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过回忆和强调,突出与蛮子的永恒友谊和“我”的悲伤、抑郁、偏执和迷失方向;再如《花豆》(高行健),通过一个潮湿午后的老“我”,向记忆中的青梅竹马“你”倾诉对雨滴的思念,表现几十年的境遇,对过去的怀念,对错误的后悔;前面提到的Joy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齐文东的内心。意识流小说在第三人称里也有用,比如李陀的七奶奶。小说深入了齐奶奶的内心,写了她对煤气罐可能爆炸的焦虑,对媳妇的不满,对童年的回忆。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的人生轨迹,也可以了解她保守的出身。不过,小说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她”,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七奶奶不像《红楼梦》里的贾奶奶、刘奶奶。她没有特定的外貌,没有鲜明的个性,没有第三者观察到的眼神,也没有作者试图反映的褒贬倾向,因为作者没有按照生活的进程来。
而是通过心理过程来展开文本。
而意识流小说则打破逻辑框架,刻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过程,以联想、想象、记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的链条,立体化、多层次地表达生活。比如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春之声》(王蒙),就是主人公不到三个小时的人生经历的集中体现。《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志峰决定20多年后回到家乡。结果他上了一辆罐头车。在车上,他和一个用“小三洋”录音机放德国音乐的女人聊了几天。下车后,他看到了罐头车的外观和一辆崭新的机车。虽然情节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的手法,处处感知时间:从车身的轻轻颤抖到童年的摇篮;从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到黄土高原的农村;闷罐车与他三小时前坐过的三叉戟飞机有关,与他自己的楼主作文和二十二年的回顾有关;从南瓜香到童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从德国音乐中,我想到了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党,解放后的首都北京。想想全新前线的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空间内接受到大时间跨度内的生活内容。在结构上,意识流小说多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的方式表现人物复杂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比如《风筝飘带》(王蒙)就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苏先生和贾媛约会的过程。通过苏先生的眼睛、回忆、联想、梦境,描写了物质的压迫,文革的延宕,生活的艰辛,人们的不信任,对知识的向往,自强不息的精神,两情相悦的美好...这种结构方式与传统小说是单一因果关系,或者说是“百花齐放”。
受中国传统创作方法的影响,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西方意识流小说不同,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没有关联。虽然王蒙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鼻祖,但他在谈及小说创作时表示,“请不要以为写心理活动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的诗歌特别擅长写心理活动。《红楼梦》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小说,正是因为它的心理描写。“重视艺术联想是我的一贯思想。我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我没有看过任何意识流小说,甚至不知道意识流这个术语。王蒙在承认自己读过一些外国小说的同时,强调自己受到鲁迅《野草》的启发,甚至有意识地回避自己的“意识流”创作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关系。他不希望别人认为他的小说创作只是受到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相反,他努力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寻找“意识流”的源头。与王蒙相似,有人将中国的意识流文学追溯到20世纪初,并特别强调其独特的艺术渊源:“《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这部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作品毫无关系。.....“由此可见,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虽然被普遍认为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由于本土文学的影响,它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印记,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下面,我们试着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西方意识流的背景和理论基础。19世纪末,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衰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国力迅速崛起,使得国际社会矛盾日夜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压抑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破坏了社会机制。就这样,各种保障制度的缺失,战争的创伤,在人们心中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人们普遍认为现实可笑,社会不可思议,人类猥琐无能,世界前途无量。悲观、绝望、颓废、沮丧弥漫整个社会。所有这些尖锐的国家和社会矛盾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作家感到,古典的、传统的小说描写已经无法揭示日益恶化的社会现实,无法描绘人们面对荒诞社会的真实内心。他们认为只有主观世界才是“最高真理”。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认为主观真实是“最基本的东西”,只有主观作品才是“唯一真实的作品”。乔伊斯还要求艺术家表达“经验的真实”。而福克纳则认为作家应该只写“内心的冲突”和“从古至今灵魂深处的真实感受”。弗吉尼亚?沃尔夫还认为,只有意识流才是生活、真实、真理,文学作品应该着眼于表达这种复杂变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是描写意识流本身以外的事物。
这样,意识流作家牢牢地抓住了时代和社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阴影和梦想,着力于书写人的内心世界,大胆而自由地运用意识流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感受,揭示社会矛盾,揭示人们在面对社会危机时的心理疾病。因此,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它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衰落、新经济结构体系构建和西方精神危机的背景下,人们重新定位自己后挖掘出的新的文学领地。
意识流作家由写外转向写内,热衷于写内心生活的写作风格,除了与他们对世界和艺术的一般看法有关外,还受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及其他思想的影响。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理解世界本体论的唯一基础,“真理”只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的波动”中;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潜意识和无意识,并将其视为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这无疑是为了意识流文学的创作。威廉呢。詹姆斯认为,宇宙中最根本的是“纯粹的经验”,即“意识流”,也就是“实在”,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等级的实在”。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意识流作家的创作。比如福克纳就研究过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认为空间的作用不在于它的范围,而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并有意识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在他的作品中,时间成为一种无形的流动状态,过去、现在、未来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交融,往往同时体现在某一个人物的意识中。
中国意识流小说在受到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同时,也无法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学创作手法中心理描写和艺术联想的影响。心理描写是意识层面的心理思考,仅限于对心灵和感情的理性分析,不涉及潜意识层面生理状态的反映。所以心理描写是冷静的,理性的,充满逻辑理性的,表现了人物性格特征和对现实的态度。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体现了传统心理描写的影响。人物的意识虽然模糊不清,语无伦次,但仍然保留了一定的理性特征,即这些意识仍然具有作者心灵和时代的投射。王蒙曾说:“在意识流的手法中,特别强调联想...它反映了人们心灵的自由想象,中国文学历来重视联想。”“赋、比、兴”中的“兴”是联想。我们的意识流不是使人逃避现实,走向内心的意识流,而是使人既面对客观世界,又面对主观世界,热爱生活,热爱内心的健康充实的自我感觉。”因此,在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中,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物没有任何规律和秩序的意识串联成一系列的印象和感受,同时用自己对人生的冷思考和激情表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春之声》中,主人公岳之峰的回忆和联想并不连贯,却能反映出他对生活美好的兴奋,对国家落后的担忧,对生活丑恶的担忧。他所有的联想组合在一起,通过自我展示,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思想自由的典型形象。
另外,在传统小说中,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依附于情节,没有独立性。情节的发展和触动会引出人物的心理描写,并能把心理描写串联起来,体现传统小说叙事的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心理描写的特点也影响了中国的意识流小说。比如《春之声》,虽然小说聚焦的是主人公岳之峰的意识,但他所有的记忆和联想都是由他在火车上的所见所闻所引发的,他的意识流动仍然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
其次,在内容上,西方意识流小说受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的影响,主张将人们头脑中的“原始混沌”毫无保留地充分表现出来。所以在他们的小说中,他们着眼于人们心中非理性的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突出人物心中的迷茫、困惑、恍惚、无逻辑、兽性、疯狂,以混乱的方式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心理学的本来面目。意识流的代表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要求在小说中用主观性代替客观性,努力表现人物的“私人幻想”。她说:“生命不是一串对称的车厢灯,而是一个光环,一个始终围绕在我们意识周围的半透明层。小说家的任务不是传达这种永无止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仍然缺乏对根本精神的理解和探索,无论它的表现可能多么标新立异和复杂,并如实地传达这种变化,尽量不要卷入本身不固有的东西。”在她看来,文学作品应该着眼于表达这种复杂变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是描述“意识流”本身以外的东西。因此,在具体的创作中,她强调所有人物头脑中的“千千的千万个印象”,无论是“微小的、陌生的、逝去的,还是用锋利的钢刀刻下的”,都要写出来,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但是,受传统心理学手法的影响,中国的意识流小说并没有完全抛弃外部客观世界及其对人物内心的影响,也没有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印象记录为尘埃,“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多么不相干”,也没有“完全语无伦次”。相反,它仍然会围绕小说主题的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人物的意识,并在小说中表现出这些意识的有序性和逻辑性特征。同样,在《春之声》中,岳志峰对气味和声音的联想和想象,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主人公意识的自觉选择,即通过现实与历史、城市与乡村、新与旧、本土与外国、进步与落后的对比,展现新时期中国生活的全景,象征着新时期中国生活的转折点,从而凸显出新中国的春天已经到来的创作意图。在《蝴蝶君》中,整篇文章也是以张思源如何失去灵魂以及后来如何找到它为主线的。在意识之流中,是由消食——张指导员——张副主任——张秘书——“走资派”——张牢头——张副部长组成的。30年来的地位和身份的变化,实际上展现了中国的政治历史和历史变迁与命运。张思源最后的《寻魂》蕴含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揭示了党的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社会的导演这一真理。
再次,从表现方法上,西方意识流小说特别强调故事是通过与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由联想来组织的,作者完全独立于作品之外。他们提出“去人格化”和“作家退出小说”的口号,反对作家对人物心理的安排和训练,甚至反对作家的介绍和解释,要求自然真实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特别是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力求表现人内心的纯粹自然的主观状态。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不再受时间、空间、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制约,而往往表现为时空的跳跃和变化。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和地点的紧密逻辑联系,时间往往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叉或重叠,或者让人物随时随地进行突然的、跳跃的“自由联想”,有时甚至要依靠字体的变化来暗示人物的变化。此外,这类作品中往往出现时空的错乱,过去、现在、未来被随意颠倒、穿插、交融,而作者故意不做任何解释,使得梦境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被扰乱、被纠缠。极端分子甚至故意破坏语言规范,前言不搭后语,几十页不用一个标点符号。比如《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汀的意识不断跳跃,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没有界限。书中内容颠倒,时间混乱。作者对此不做解释或说明,只是通过改变字体或标题来提醒读者。
然而,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基本上按照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或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单一的、直线式的发展结构。但在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展现人物的联想和记忆过程中,外界的时间或事件会不时打断原著意识的流动,并伴随着叙述者语言的介入,呈现出现实与意识交替的特点,使读者仍能感知到小说中人物意识的流动规律,作者有意识地用它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物。王蒙在讲述
总之,意识流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但同时,中国当代小说又深受传统小说的影响,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独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