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何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
一个英国人,汉弗莱·大卫,用2000块电池和两根碳棒做了一个弧光灯,但是这种弧光灯太亮,产生的热量太多,不耐用,根本不能用在普通的地方。
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高伯特用一根碳化的竹丝在真空玻璃瓶中制成了第一盏实用的电灯,持续了400个小时,但他没有及时申请专利。
1874年,加拿大的两位电气技术人员申请了电灯专利:在玻璃灯泡下充入氮气,用带电的碳棒发光,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继续改进这项发明,于是在1875年将专利卖给了爱迪生。爱迪生购买专利后尝试改进灯丝,终于在1880年做出了可以持续1200小时的碳化竹丝灯。
扩展信息普通白炽灯是常用的白炽灯泡。
特点:
一种广泛使用的光源,可以发出温暖而微弱的黄光,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灯泡。具有价格低廉、显色性好(Ra=100)、连续调光、结构简单等优点。因此,钨丝灯泡也有不同的风格,以配合不同的灯。
但钨丝灯泡寿命不长,光效低,不省电,会发出低温,所以不要太靠近纸张、纺织品或塑料制品。
白炽灯变黑的原因
电灯里发光的是钨丝,在极高的温度下也能保持稳定,不会熔化,而是直接升华成气体。关灯时,温度下降,钨丝气体再次凝结成固体,覆盖在灯泡内壁。因为钨是黑色固体,白炽灯用久了之后,钨在灯内壁反复堆积,灯泡就会变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