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电力学院邮政编码及地址介绍
学校简介,山东电力学院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作为公司直接管理的唯一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已成为公司发展链和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企业大学。
家家泉水,家家挂在树上。济南,世界泉城,历史文化名城。学校像一只翱翔天空的雄鹰,屹立在城市的最高端——兴隆山脚下。
公司自1958成立以来,一直是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学校始终坚持“扎根行业、深度融合企业、协同发展服务、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校训,遵循“师资雄厚、设备一流、管理精益、特色鲜明”的发展定位。在辉煌的60年办学历程中,数十万学子从这里走向电力行业的各个岗位,成为光明使者;无数有志青年在这里放飞梦想,为中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公司、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860亩,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29亿元,藏书80.6万册。学校荣获“中国最佳企业大学排行榜”和“中国最具价值企业大学”称号,连续9年荣获“中国先进企业教育百强”称号。并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富民强省劳动奖”、“山东省优秀校园文明单位”、“全国一流电力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等荣誉称号。
整合资源,构建校企融合的办学新格局。
学校诞生、发展、壮大的历程,是公司坚持“科教兴企”战略和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
学校的前身是青岛电力学院,创建于6月1958。已经改名好几次了。1997年7月,学校与山东电力职工大学、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党校整合重组,迁至现址济南,实现了山东电力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1999年4月,学校与原山东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合并重组,建立了校院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办学体制,实现了山东电力科技和教育资源的整合。5438年6月+2008年2月,公司依托学校成立国家电网技术学院。2009年6月165438+10月学校直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承担着培养公司技术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2012至2017,学校设立了成都、长春、Xi、苏州、郑州五个区域分校,山西、湖北、天津、江西、丰满五个合作基地,实现了公司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
以世界一流企业大学为发展目标,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发展方向,经过多次战略整合,学校与国家电网技术学院成功建立了“产业-企业-学校”一体化平台和体系,实现了学历教育、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三驾马车”,将其建设成为国家电力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学校作为公司发展链、人力资源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作为重点企业大学,与电网行业、省电力企业建立了“* * *合一”,实行校企一体办学。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直属工业公司等行业和企业为学校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 * *随着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随着课程体系和标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 *随着“两栖”教学团队的组合,* *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新员工入职培训、高端技术技能培训的承担,为电力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教学部门与专业培训部门、教务管理组织体系与学生管理组织体系的一体化,统筹了教师的培养使用和设施的建设使用。
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基地、企业文化传播教育基地。公司优秀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公司网络大学运输管理中心和电网实用新技术推广与新技能示范中心;东北李典大学、河海大学、三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电气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教师实训基地,大学生分段联合实训基地,公司“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实训基地。
学校服务规模大,范围广,效果好。2009-2017年培训学员15000人,培养技术人才20万人,考核11000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支撑了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流的专业和设备支撑着特色办学。
一流的企业大学应该有一流的专业和设备。
学校按照“产业对接、结构合理、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建设了热能与发电、输配电、配电、供用、调节、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等六大紧密对接的电能产业。
依托电力行业企业,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基于现场工作过程,开发了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按照“设备先进、技术一流、场地一致、适度超前”的原则,2009-2017年投资9亿多元,建设了涵盖发、输、变、配、供、用、调、通、建的全生产流程,适用于中国UHV、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超超临界机组建设。包括培训220kV智能变电站、UHV变电站运行维护、UHV交流/DC输电线路、智能配电网运行与巡检、智能微网控制、火电机组仿真等国内首个国际一流的培训基地。拥有全球能源互联网展示中心和国家电网公司应急培训基地。还拥有山东省电焊工考核中心、山东省热力供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山东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
公司网上大学及其运输管理中心已经建立,公司系统60多个单元已经全面上线运行,为员工终身学习、泛在学习、弹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建成了主干10兆、桌面100兆的高速、智能光纤校园网,并以1000M m的带宽接入互联网和Cernet教育科研网..
学校拥有现代化、智能化的图书馆,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项目数据库一级中心,山东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先进单位。
专兼职“两栖”教师相结合,为办学增添活力。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努力打造集“德育导师、实践领袖、业务导师、野外工作者”为一体的“两栖”教学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338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43.8%,副高以上学历教师占65.1%,技术员以上学历教师占47.3%。每年从各电力企业中至少选拔320名技术能手、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专业领军人才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以1228为骨干的兼职教师数据库。结合专职和兼职与老师互动,老师之间可以互相配合,既可以进行学历教育又可以做技术技能培训。既能在学校或企业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完成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和员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又能与企业技术对接,胜任企业一线工作。形成了“周期性”挂职锻炼、“迁移性”挂教授课机制。
“商、企、校”同,建立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工作体验、素质培养于一体。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实施校企双主体教育,专业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联动,课程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联动,教学改革与生产实际应用联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企业就业评价联动。
推广“四真一实”行动课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和学生为主体,以做为重点,集“做、教、学”于一体,在“真实环境”中做“真实任务(项目)”,按“真实技术”做“练、做”,让学生和学生主动做出“真实产品”,直接获得现场工作经验和培养。
公司新员工从2009年开始,围绕“红色的思想信念、正确的行为特征、熟练的技术技能”为核心,采取了新的学徒制培训模式。2015年以来,学校根据需求,每年为新疆、蒙东电力公司“定向”培养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供电技术专业学生110人,助力精准扶贫和一带一路建设。* * *随着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展,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培养,过程管控质量,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贯穿教育全过程,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招聘招聘培养体系的融合,学校教育机制与企业教育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双主体培养责任、双计划培养、双导师培养、培养定位。
高技能和有成就的人才受到市场的青睐。
建立了“双主体、四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四实一实”行动课程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和学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我们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高举文化育人,重视学生个人特长发展、社团建设和专业技能活动。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变电站运行、电能计量等技能竞赛和技术比武,提升学生技能。2009-2017年度,学生在各类全国性比赛中获奖84项,其中省级一等奖及以上33项。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和公司新进员工工程实践素质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他们具有现场“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做得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分布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广核公司、大唐电力公司、华能电力公司、山东钢铁公司、魏桥创业集团等大中型工业企业。
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2009年至2017年,学校以世界一流的现场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科研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实训基地、体验实训基地为依托,培养了27名省部级专家。牵头制定国家标准2项、公司标准5项、104规范;授权专利234件,其中发明专利51件,实用新型专利183件;先后承担公司科研项目和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13万元,获得局级以上科技成果64项,形成了“企校共育人才”的技术技能积累平台。
大力开展技术咨询、技术监督、新技术推广、技能鉴定等技术服务。
目前,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学校拓展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广泛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大力推进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深化“企业办学”之路,为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