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学科建设
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含子项目2项),省市科技项目20余项,三年承担科研项目经费共计300多万元。
近年来,该学科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自然科学优秀论文5篇,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均顺利通过鉴定或验收。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20多篇被SCI收入。65438-0996,集美大学水产学院设立渔业科学与技术系,向教育部申请设立渔业经济管理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其中渔业经济管理专业从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从65438-0999开始招收本科生。多年来,向全国输送了大批渔业资源科学专业人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教育部授予渔业资源学硕士学位。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教育部授予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博士学位10个。在学术团队中,46岁以上的有1人,36-45岁的有10人,35岁以下的有10人。梯队结构合理,学术团队年轻有活力。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集美大学第一层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目前,该学科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市局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三年承担科研项目300多万元。近年来,该学科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该学科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渔业生物学;鱼类资源评估和管理;渔业政策和管理;渔业环境和渔业生态的评价与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形成了在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学科中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学是集美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上海水产学院1972迁到厦门时,开设了与水产养殖相关的专业,其次是海水养殖。从1998,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合并为水产养殖。2004年,水产养殖学被福建省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26人,博士37人,硕士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10人,留学归国人员2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师德之星1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1人。
本学科教学科研条件较好。拥有福建省水产疾病防控技术R&D中心和厦门市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仪器1.700多台,价值21万元。实验室面积超过3000 ㎡。2007年,学校投资750万元改造建设了该学科实验基地。目前,实验基地的循环水等设备已达到国内同类实验基地的先进水平。此外,还与15校外水产种苗繁育和饲料生产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自2002年以来,承担项目128:国家863项目12(含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含合作),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项目1,国家海洋局项目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基金3800多万。
三年来4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国际先进成果3项,国内领先成果10项,验收成果31项,专利申请和获得12项。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ISTP、EI收录。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
本学科十分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以及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集美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福建省成立最早的学科,主要以水产动物营养研究和饲料产品开发为主。自1997国家批准设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以来,至今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人才,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学科有研究人员1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3人,博士8人。十几年来,该学科得到了国家、省、市相关课题的资助。通过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鱼虾营养与饲料为核心,以鱼虾营养与代谢调控、饲料生物技术与饲料添加剂、饲料工程与产品质量控制、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研究队伍,在牙鲆、大菱鲆、石斑鱼、对虾、鲍鱼等养殖。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漳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方牙鲆人工育苗及产业化示范”项目已成功开发系列饲料并实现产业化生产。2004年至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2篇,主编或编著教材3部。目前本学科承担的研究项目18项,研究经费17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