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造车,投入100亿赌上自己所有的名声,“为小米汽车而战”
编辑|美玲
最近造车的话题真的层出不穷。
首先是小米,一直否认造车的小米没有逃脱“真香”定律。雷军高调宣布造车,并透露定位中高端的小米首款车将在三年内推出;据悉,滴滴也已经开始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菊专车总经理杨军。就在前两天,华为以“华为Inside”的方式与BAIC、长安、广汽等厂商合作的首款华为Inside(HI)智能纯电动汽车ARCFOX Alpha S正式发布,华为成功迈出了“造车”的第一步。
日前,雷军与造车新势力、互联网大佬聚会的照片一度引起轰动。与Xpeng Motors创始人何、蔚来创始人、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李公司创始人李想合影。正因如此,“雷军成立造车联盟反对燃油车”的言论在网上流传开来。
其实这只是中国留学生聚会的一次例行聚会。今年刚好是雷军主持,时间选在小米正式公布车款之后。参加本次重聚的有红杉资本的沈南鹏、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创始人程维、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等众多投资界、互联网界大腕。显然,“归乡”让很多企业家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内容进行了探讨,不仅赢得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为小米集团进军汽车制造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意见。
雷军在宣布小米进军智能电动车时说的话相当豪迈。“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个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名誉放在生命中,亲自带领团队为小米汽车而战。”在新能源汽车的第二波浪潮中,智能电动车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确实是务实和必要的。
官方说造车简单,但真正造车并不容易。造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这几何级上升的红海难度,不可控因素太多。李书福曾在回应造车时说,汽车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在智能汽车大行其道的新赛道上,汽车仿佛变成了“一部有四个轮子的手机”。
2014年,雷军作为法人,作为创始投资人参与了蔚来汽车的设立,同年成立的Xpeng Motors也获得了顺为资本的投资。雷军投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三大龙头企业中的两家。紧接着2015,小米开始申请各种汽车专利。
作为特斯拉最早的车主之一,也是蔚来汽车和Xpeng汽车的早期投资人,雷军坦言,在过去的几年里,小米高管也讨论过几次汽车业务的话题,但当时小米的主题是补课。首先要做的是把手机业务做好,先把手机的基本盘稳定下来,所以他主要是通过投资参与电动车行业的发展。
“说实话,一开始,我心里是不甘心的。手机业务终于重回全球第三。这场战斗还没有真正结束。开车会不会分心?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时代的大潮,我们将何去何从?”雷军回忆起那段时间,说白天会想出10个理由去做,晚上冷静下来可以列出10个理由不去做。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风口浪尖。在此之前,一批造车新势力正在慢慢煎熬,恒大也要来分一杯羹。百度、苹果等科技巨头的进入,为火热的新能源再添一把火。最早提出“风口”理论的雷军,最终决定收场。
在做这个决定之前,雷军经历了非常痛苦的选择。他说他记得创业时的情况。当时巨头众多,小米一无所有,但他还是能够做到今天的地位。而且小米现在已经是世界500强了,有什么好怕的?所以,问题的根源在于小米是否还有当年的勇气和决心。
雷军的决定将关系到小米未来十年的发展。这75天里,雷军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最终,经过85次行业考察,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入交流,4次内部管理层讨论,2次正式董事会会议,雷军决定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
拥有数千亿现金储备和完善智能生态的小米,根本没必要考虑新能源汽车方向是否正确。它要考虑的是最后能不能做好。小米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小米将设立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初期投资6543.8+00亿元,未来6543.8+00年预计投资6543.8+00亿美元。
智能汽车是小米必经的一步,也是小米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米拥有全行业生态布局,智能汽车可以打通手机、汽车、家居等智能生态链上小米的所有产品,不仅为小米智能家居硬件向外延伸提供了空间,也为以“小爱同学”为代表的语音交互等软件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在未来智慧出行的场景下,小米用高品质智能电动车构建的全新业务版图,可以推动各品类业务的推广,业务逻辑将形成真正的闭环,实现“万物互联”的最初愿景。雷军此举并不高明。
广泛的用户基础,丰富的生态链产品,庞大的数据积累,让小米在理解用户上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也让雷军完全下定决心进军造车业务,小米充足的资本也让他有信心支撑那句“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至少要做好冲刺5-10年的准备”。因为雷军知道,只有在技术上的长期积累,才能带来核心领域的突破性创新和产品的集中输出。
但是,雷军接下来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相比智能手机,智能汽车行业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这是小米所缺乏的。而且造车作为重资产业务,必然会给小米的主营业务和营收带来更大的负担。一旦影响到主业,投资人愿意为此买单吗?
马斯克曾经说过,做一个企业家就像吞下玻璃,盯着死亡的深渊。虽然造车初期可能遇到的问题对于经验丰富的雷军和资本雄厚的小米来说不是问题,但汽车量产后,仍然有一系列问题让新能源汽车企业焦头烂额,包括生产力效率、交付时间、安全问题。
就连雷军自己也在发布会上感慨,“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你过去的大部分知识、经历、名声、荣誉都被清零。你能依靠的只有一颗不屈不挠的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智能汽车的时代。对于雷军来说,小米造车的目的和初心就是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车和全球用户一起享受无处不在的智能生活。看到特斯拉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大家都渴望看到国产智能电动车的期待。希望雷军和小米能不负众望。毕竟更艰难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