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一生和他的爱情是怎样的?

可以说,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歌,开创了盛唐、中唐之后的第三种唐诗境界。从这三种境界的连续轨迹可以看出,第一,随着时代的沉浮,诗人的心理从旷达开朗到含蓄蕴藉,诗歌情感从明朗到隐晦,气势从张扬到收敛;其次,随着诗歌技法的发展,语言变得更加精炼脱俗,结构从自然舒展变得精致细致;第三,随着文人生活的萎缩和对现实的失望,诗歌的内容从主要从外部世界吸收转变为更多地寻求内心体验。然而,这第三种境界虽然不可避免地有一种精神上的衰落感,但从诗歌发展的角度来看,它通过深入到内心世界,转了过来,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世界。在艺术上,它有自己的特色,即现代诗歌语言技巧的精妙,情感表达的精妙,结构布局的衔接,意境的深邃朦胧。

李商隐(813—858)出生于豫西,淮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837年唐文宗进士。一个年轻人事业有成,但做了很久的仆人,一辈子都是篱笆下的文学小官吏。有李义山的诗。

李商隐的思想有一些反传统的倾向,特别是在文学方面,他反对儒家道统对文学的统治权力。李商隐在《上崔化周》一书中,明确表达了对“学道必求古,学古为文所必需”这一论点的反感。他认为“道”不是周公和孔子的专属产物,没有古今之分,可以和周、孔子一起实行。所以他自己写了一篇《直笔为文,不喜从史》,也就是直接表胸。他还在《向赵婧王国献上一位首相启功》中说:

“人在从事五行之显,准备七情之动时,必有一声叹息来沟通精神,故阴悲阳舒,其径不同,其悲悲切切,其源千万。”总之,在他心目中,文学最重要的是个人的活着的思想感情。这些观点在唐代很少是彻底和真实的。

穆、李商隐的人生理想仍然是传统士大夫的典范。他认为,从一个官员到一个官员,治理天下是人生的首要责任,他真诚地关心社会,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很多基于个人真实感受的政治诗,其实比那些从功利观念出发的诗人更有激情。比如大和九年变甘露后,写了两情和重情,为杀宦官失败感到遗憾;正直的文人临死时,还写下了为而哭、为刘而哭、为刘而哭,并多次感叹“空闻迁贾谊而不待”和“千人回首时,天高不可闻”。平时,他经常在诗中借古讽今,抨击君主在国家上的荒唐错误(如南朝、启功词、隋公),斥责藩镇割据(如韩贝、隋世东、李郎中,在去赵颖郡的路上送户部),感叹人民的贫困(如“韩贝”)然而 他对社会本身的衰败和个人经历深感失望和愤慨,于是在诗中发出了“穷夜半空席,莫问庶人问鬼神”(《贾生》)这种借用古人自身处境的感叹,和“我揣摩宝刀之诗,我的路已曲曲折折多年。 现在黄叶随着大风摇动,然而管乐器和拨弄乐器使蓝色的房子保持快乐(《风雨》),它更加孤独和虚弱。禁止入世,禁止出生,造成他内心的尴尬、压抑和痛苦。正如崔珏笔下哭泣的李商隐所说:

“空负凌云大才,终身不开”。

在个人生活中,李商隐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在《挚爱》里遇到一个女道士,可能还有其他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和妻子感情极好,但妻子在39岁时去世。所以在他心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其深刻的。

李商隐在政治上的失意和人生经历的悲凉,使他经常陷入感伤和抑郁的情绪中,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就文学渊源而言,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诗歌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的精致优美的特点,杜甫近体诗在严整韵律上的成就,以及韩愈、李贺等人在精炼设色上的优势。但由于他自身的情感基调和审美趣味,以及大诗人对艺术原创性的追求,他融合了前人的这些特点,重新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善于用精致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手法,往复式的结构,形成朦胧深邃的意境,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这一特点在他的无题诗(包括以首数为题但现实中仍无题的诗)中尤为突出。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意象、结构、意境都非常独特。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热爱并善于运用典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充满情感表达的意象。如著名的七律《锦瑟》:

我想知道为什么我的锦瑟有五十根弦,每根弦上都有一个青春的间隔。圣人庄子白日做梦,蝴蝶蛊惑,帝王春心杜鹃啼。人鱼在月绿的大海上流下珍珠般的眼泪,蓝色的田野向太阳呼吸着它们的翡翠。一个应该永远持续的时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经来了又去了!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第三句用了庄子万物理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与迷茫;第四句用的是《华阳国志》里蜀王看了皇帝一眼变成杜鹃的故事。每年春天,他都伤心地哭到流血,那里面包含着一种难以追寻又无果的悲愤;第五句用的是博物学中鲛人在里海流泪的故事,这里有很强的悲伤意味;第六句虽非出自何典,但中唐戴树伦曾以“天暖玉润”(见司空图《季谱》)形容诗境,亦指一种朦胧虚幻之感。

这样,四句中的四个典故传达了迷茫、悲伤、伤感、虚幻的情感体验,烘托了前两句“我的锦瑟为何有五十弦,每一根都有如花般的音程青春”中的“无端”,后两句“和一个本该天长地久,不知不觉来了又去的瞬间”中的“惆怅”,从而构成了全诗朦胧而悲凉的过年回忆的情感氛围。

李商隐对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都进行了细致的运用。一方面,这些意象大多色彩斑斓或神秘莫测,具有一定的美感,如“云母屏”、“金翡翠”、“绣花芙蓉”、“与梳妆案共舞”、“睡鸭香炉”、“红烛残迹”、“凤尾香罗”等,使诗词呈现出炫目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大多包含了某种悲伤、彷徨、伤感等情感色彩,就像《锦瑟》中的那些典故一样。此外,他喜欢写月亮、露水、细雨、夕阳等。,这使他感到寒冷和悲伤。以《在潘素豆屋感受鲁聪》为例;

芦苇叶夏拍,邮亭欲洒尘。过去是江南客,今日初是关外心。四子台的风很急,月亮应该沉在玉娘湖上。寂静之声不远处行人,一座空城伴着夜砧。

这位诗人独自生活在山海关外的一座荒凉的城市里。他所看到和听到的是芦苇叶的沙沙声,风沉月沉,铁砧整夜响。全诗选择了让人感到苍凉的意象,表达了他的“情”,即浪迹天涯的感觉,孤独、苍凉、寒冷。

其次,李商隐的诗歌在结构上比盛唐和中唐诗人更为趋同。盛唐和中唐诗歌的结构往往是平行或递进的,一景一意,境界开阔舒展,如俯视一座山,而李商隐的诗则是曲折的,全诗往往咏叹一种。

情绪,只是从不同角度叠加,就像人在深谷徘徊,挥之不去。如无标题:

我遇见她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自从我们分开以后,时间变得更长了,东风起了,百花齐放。春天的蚕会一直织到死,每晚蜡烛都会把灯芯抽干。早晨,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发云在变化,然而她却用她的晚歌勇敢地面对月光的寒冷。去彭山的路不多,哦,蓝鸟,听着!-把她说的带给我!。

一两期表现离别之痛,三四句写相思不断,五六句用春丝的蜡炬写心情的阴郁失望和纠结,用镜中白发和夜月的寒光衬托两地的萧瑟忧伤,七八句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希望,却以彭山比喻人神,最后只能互通而不能相见。还有诗《促漏》:

很难区分报纸和重叠词。舞鸾梳妆案,以收残黛,眠鸭香炉,供夕熏。回去认识月亮,梦来的地方更阴。南塘越来越暖和,每一对鸳鸯都保护着水线。

全诗从寂静的夜钟之声写起,在昏黄的光线中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幽僻宁静的世界,这里流光溢彩,荒凉的色彩和气息闪耀,给人一种虚幻而神秘的感觉。然后指出一段幽会过去了,回来的人却还在月下徘徊,前程漫漫,不知何处重现这样的性雨之梦。最后画面转亮,写到南塘的蒲团,鸳鸯戏水,水波荡漾,更是震撼。层层渲染,从头到尾回应,衬托孤独与寂寞。这种因视角变化而形成的圆形结构,在《雨夜给北方朋友的笔记》中也运用得非常巧妙:

你问归期,归期很难说,巴山夜雨,漫秋池。当* * *剪西窗烛,却谈晚雨。

四首诗先把虚境想象在实境中,再把眼前的实境变成虚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重叠,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李商隐的很多诗朦胧迷幻,构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这里面有一些具体的原因,比如他的特殊经历导致了抑郁症,他的一些暗恋也不能说清楚。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诗歌毕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某些艺术特征总是离不开诗人的有意追求。李商隐的朦胧诗虽然不容易读懂,但由于具有真实的艺术生命,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这种特殊效果主要由以下因素组成:

首先,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不同于一般的诗歌。他不打算用诗来描述具体人物的事件。而且,他不直接表达情绪等简单明了的情绪。他专注于一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处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面的、流动的,有时他很难清晰地捕捉和传达。所以他只能用象征的手段来制造印象,产生意境。但是,并不是诗人没有控制住晦涩。他还是提出了一个本质点,像《锦瑟》这首诗。虽然无法得知它所表达的悲伤从何而来,但《一弦一柱忆中国岁月》让人们知道,它的范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所以无法对这类诗歌进行细致的分析,但其情感是可以感受到的。

其次,李商隐的诗歌在构成悲凉孤独的意境时,很少使用已经缺乏生命力的旧意象,而往往使用一些色彩绚丽奇特的不自然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在朦胧中闪耀着激动人心的光彩,而且总是成为强烈的生命欲望的象征。前面对《促漏》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作为例子。所以这类诗中的意境虽低,但并不淡。

再次,他的诗意场景通常不是全景扫描,也不是几个相关意象的平面连接,而往往是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精致符号从多个方面叠加,形成一个多面的复杂境界。这种诗降低了气势,却拓展了内涵,需要读者更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联想。

总之,李商隐的创作证明了诗歌不一定需要表达明确的事实,而可以用朦胧的形式表达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这是一大贡献。此外,现代诗,尤其是七律,在他手里更加成熟,因为重复循环、重叠重叠的结构,浓缩的象征意象,正好符合现代诗字数有限、节奏重复的特点。

与李商隐并称“文礼”的文听云(?—866),字费清,太原(今山西)人。他的一些现代诗和李商隐的很像,比如《穿越旧事》:珠箔金钩对着彩桥,去年这里很美。香灯俯视琼鬓,冷月殷勤碧玉箫。屏倚六窗山,柳挂寒砌。坏墙雨后长满了青苔,当时捡的。

他还善于用典,讲究色彩,意象精致,结构上循环重叠,色彩和形式优美,有些诗也是悲凉的。

但细嚼慢咽之后,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的诗和李商隐的诗有很多不同之处。李商隐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所以内心隐藏着深深的痛苦。这种痛苦被咀嚼过,被写进了诗歌,被融入了诗歌的意象,所以深远而感人。而文的诗则直白肤浅,往往缺乏韵味。与李商隐相比,诗歌的语言也是浅疏的,使用的意象也更为外在具体,不像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内涵。

文的乐府歌曲深受韩愈、李贺的影响,注重意象的魔幻美和文字的绚丽色彩,但缺乏创造性。而他的一些五言近体诗,继承了大历以来诗人的格局,境界狭窄,内容简单。但有些优秀的作品,对自然景物的观察非常细致,善于捕捉意象,往往以清新凝练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尺度间情景交融的画面,像大家熟知的《走在上善》:

早上开始征祭司,为家乡难过。鸡啼茅店月,人走板桥霜。树叶落在山路上,伊名的墙上开满了花。因为想起了凌渡梦,大雁们满载而归。

特别是在第三、四句中,动词连动,将鸡、茅店、月亮、行人、板桥、霜这六个意象并列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组合成一个五彩斑斓的境界,并通过这种境界体会到行人的艰辛与孤独,因而备受推崇。

文的诗很美,但个性不突出,内容简单。他的成就主要在词的创作方面,我们将在下一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