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的新生在哪个校区,什么时候报到上学?

北京化工大学前身为北京化工学院,创建于1958,是新中国成立的“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的高级化工人才”的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重点建设机构,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和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扎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经济、法律、文学、教育、哲学、医学等学科各具特色的多学科交叉的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为国家输送各类人才超过65438+万人。

学校* * *有14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499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358人(其中博士780人),高职学生3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4976人,学历外国留学生497人;教职工2298人,其中专任教师1106人,正、副教授781人,两院院士7人,国家引进专家3人,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奖励计划”1人。

现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两个学科博士点29个,硕士点96个,专业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点10个,本科50个。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一级重点学科(覆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二级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北京市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5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目前,全国共有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个北京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北京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名师5名,北京市级高校名师23名,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国家精品课程15、国家资源* * *课程15、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学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承担重大项目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连续创新高,高校人均科研经费在全国名列前茅。自2001以来,已有25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组,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获得科技经费近6.5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6项,获得专利432项。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科技产业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生化、日化、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学校还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设立了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地方合作研究院。

学校注重国际学术文化教育交流,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国102高校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30余所国外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联合培养、学位学习、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参加国际会议和比赛等40余项出国留学项目,学校派出留学人员达479人。学校招收从语言类学生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多层次留学生。来华留学生497人,其中学历生305人。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高端外籍专家”、“海外名师”等多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正逐步引领我们的研究团队走向世界。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将其列为学校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促进就业。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和双向选择过程中,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7.62%,研究生整体就业率为95.70%。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北京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大德博学”的校训和“团结、敬业、拼搏、务实、博学、创新”的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