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电动车丨苹果车明年来?不要什么都信!不要猜不要怀疑!

开门见山,我有以下三个判断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你不能相信iCar会在明年9月顺利发布。

不用费心去猜iCar的神秘面孔了

无需怀疑iCar的智能实力。

迷雾中的苹果造车项目Titan,终于和中国台湾省的媒体同仁一起“拨开云雾”。

65438+2月21中国台湾省核心财经媒体《经济日报》发布消息称,苹果将于2021年9月发布Apple。汽车——这比行业普遍预测的时间提前了两三年。

证据确凿吗?

不要相信一切,好吧,明年见

在众多朋友兴致勃勃地跟进这一爆炸性消息后,白话EV对苹果明年发布的“证据”进行了严密梳理,并高度浓缩为以下三点:

第一,从刹车(HeDa)到充电器(FTU -KY),从电机(福田)到继电器(何琴),特斯拉在台湾省的主要供应商都接到了苹果的通知:赶紧扩大生产,明年开工!

第二,苹果的皇家合作伙伴富士康在今年早些时候做出了“改变”。其母公司鸿海精密联手宇龙突然放出狠话,称要用5-7年时间拿下电动车市场10%的市场份额。

三、奉行“标准产品策略”是苹果永恒的风格,这在iPhone中?11不推5G机型,今年会是iPhone吗?前面的例子毫无疑问,12实现了5G;然而,在汽车新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具备自动驾驶技术的数字网联电动车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标配”商品,而不是噱头,于是苹果突然焦虑起来,听之任之。真的!

不过也不完全相信iCar会在明年9月顺利发布!原因有三:

第一,实车验证时间太紧迫。

就目前而言,我相信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供应商”所说的是真的,也相信清一色的“特斯拉”供应商有能力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大生产,为苹果匹配相应的技术和产能。但是,毕竟要坚持可靠性验证的“规则”,才能做出真车。

赵本山说的极是:“走两步,没病走两步!”但是,苹果的车要走的不止是“两步”,而是百万公里的严格验证。不到1年显然不够。

第二,产能之谜仍待解开。

造车不比生产手机,要建大型工厂——图为库比蒂诺苹果总部附近的一个“绝密地点”,其实就是泰坦的R&D中心。在那里开发汽车没问题,但是在这栋楼里批量造车是绝对不行的。

虽然“千人团队多年稳定”、“行业精英汇聚”、“自动驾驶专利延续”,这些都可以作为泰坦计划有序推进的坚实锤子证据,但连马斯克都要当楷模?3“生产力地狱”焦灼地睡在车间层主管,催促着“帐篷”工厂快点建好,但我还真没看到库克在造车业务的产能上有所动作。

当然,你要说苹果最擅长保密,最擅长让一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车厂透明化,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造车经验不足,极有可能跳票。

新势力跳票是常事。更有甚者,他们不断跳票,直到跳票消失。游侠、FF、博郡的例子太多了,懒得一一列举。他们在金钱的眼里可能已经死了,但苹果不缺钱;不仅不缺钱,也不缺人才和技术实力,但经验还是缺。

说白了,你可以相信iCar会在明年9月发布,但2022年,特斯拉和蔚来就很难走得通了。我相信苹果汽车并不比它的前辈轻松多少。

不要猜?售票员长什么样?

甚至是手机的“强大功能>:对于有“设计”的电子产品,果粉在秋季发布会后经常吐槽,比如刘海平、强迫症。可见“颜值即正义”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各种产品。

于是,自2014年苹果打破泰坦造车计划以来,各种想象中的iCar图层出不穷...

当然,对于苹果这种视保密为生命的公司来说,这些“网图”真的毫无意义——你千万不要怀疑那些善于颠覆行业的头部公司,他们的脑子绝对比网友的更深!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特斯拉Cybertruck。

2065 438+09 165438+10月22日之前,基于马斯克对特斯拉皮卡设计的“夸张”描述,网上流传了许多“夸张”的Cybertruck假想图。

然而,在2065 438+09165438 10月22日目睹了真实的Cybertruck汽车后,网友们只能惊呼“我们还是太年轻了”。

所以,不要费尽心思去想象iCar的脸,期待就好。

不怀疑?核心力量

你长什么样真的是其次。毕竟雇一两个NB设计师就能搞定。真正值得期待的是iCar硬核的内部数字实力。

虽然作者对iCar的理解和读者完全一样(就是什么都不懂),但我们真的没必要从以下五个角度怀疑iCar的智能水平。

第一,梳理时间。

当大家都以为苹果造车计划的最初亮相是2014推出的Titan时,我不得不补充一点,早在2007年,乔布斯就把公司命名为Apple?电脑更名为苹果,是苹果野心扩张业务范围的起点,而乔布斯生前对汽车业务的浓厚兴趣也是苹果汽车业务的重要伏笔。

2014年,苹果官方发言人对泰坦项目获批慷慨激昂,简单粗暴地说了一句“给特斯拉迎头一击”,但这种说辞也是6年来唯一的“官方声音”。苹果对造车业务的谨慎和执着的沉默,与一批造车新势力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外界无数次怀疑:苹果的车是“黄”的吗?但是,早些年,你的市值是1万亿美元,现金储备是2500亿美元——和造车新势力的“饥渴”完全不同。人家苹果“不缺钱”,不需要用PPT来吸引投资人,所以“造车不用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深谙新车开发周期的人,有* * *见识。48-60个月开发一款新车是比较合理的周期。对于苹果这种“新车”、“科技控”、“颠覆者”的厂商来说,再加几年是完全合理的。这样来看,绝对符合苹果首款机型发布iCar在2021的开发周期。

第二,人才的深度。

对于强大的资本储备来说,人才矩阵是最容易得到的。所以,六年来,关于苹果造车人才的新闻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高端,特斯拉是苹果最重要的“挖墙脚”对象。

2018道格菲尔德负责特斯拉车型?经过5年的发展,我回到了苹果,加入了泰坦团队,主持工作。同时在电动平衡车(赛格威)、智能硬件(苹果Mac硬件工程)、传统汽车研发(福特)、智能机器人(DEKA)、新能源电动车(特斯拉)等领域拥有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前阵子他在苹果光荣退役,iCar将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

特斯拉前汽车工程副总裁克里斯?Bo Park Jung Su加入苹果。他是阿斯顿·马丁的首席工程师,暗示苹果的计划可能是推出高端汽车。

前特斯拉机械工程经理大卫·尼尔森、前高级动力总成测试工程师约翰·爱尔兰和前特斯拉招聘人员劳伦·西米尼也加入了苹果。

但被挖出来的不只是特斯拉。电池公司A123,英伟达,MissionMotors,Here Map,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还有很多OEM厂商都是苹果挖墙脚的对象。

规模方面,屈指可数的三条新闻已经证明了泰坦团队的扩张超出了外界的想象。

2014,“已经组建了一个几百人的研究团队”。

2016,当库克“叫停”造车项目的烟幕弹时,“千人团队将转向专攻自动驾驶技术”。

2018年7月7日?从Xpeng Motors离职的前苹果员工张因涉嫌窃取机密被逮捕。在随后的司法程序中,苹果被迫提供了相关部门的员工人数。“员工总数为135万人,专门从事汽车相关业务的R&D人员为5000人。”

几百人、几千人、五千人,几何级增长的团队规模,再一次印证了苹果对造车业务的认真。

第三,专利积累。

无论你怎么隐瞒,iCar的秘密都会被必须公开的专利申请信息泄露。

仅在2020年,苹果已经成功申请了近100项汽车相关专利。如果不列举更多,就简单的拿出三个例子:

1,“乘员安全系统”:避免车辆中两个面对面坐着的乘客发生碰撞的系统。

2.“车窗调节系统”:乘客可以调节车窗的颜色和反射率,也可以调节进入“雾面”模式。

3.「自动对准充电设备」:车辆可以自行接近充电桩,桩车进入对接状态全智能自动化。

惊人的专利多到iCar的期待指数都很高。只希望很多成功申请专利的黑科技安装率越来越高!

第四,路测数据。

只要想实现自动驾驶,路测数据的原始积累是必经之路。

虽然苹果没有真正的汽车,但它已经让自动驾驶车辆上路了。

从2017年苹果获得美国路测自动驾驶牌照后当地媒体曝光的照片来看,雷克萨斯RX450h代替苹果上路,车队规模不时扩大。在最近的报道中,苹果的路测团队有70辆车。

根据去年曝光的数据,苹果的成绩是路测总里程达到7544英里(约1.2万公里),MPD(英里?Per?脱离度,衡量自动驾驶汽车“驾驶水平”最直观的指标,是117.88英里(约189.7公里)。

当然,由于没有批量交付商用车积累路测数据,苹果可能勉强等于头部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路测长度,但MPD水平远远落后于Waymo等技术巨头,路测长度只有特斯拉的百万分之一。

第五,进化能力。

数据积累落后,但毕竟苹果是软件迭代和系统生态的始祖。OTA概念不也是汽车圈集体从手机行业“偷师”的法宝吗?

所以iCar最值得期待的数字功能就是它的进化能力。

或许,iCar发布后,更倾向于系统和生态变革的春季发布会和WWDC会有更高的关注度(某种意义上,系统迭代相当于车模更新);苹果最看重的第一季度财报将不再严重依赖iPhone新品的市场表现;另外,iCar版块的加入,肯定会让苹果每年秋季发布会的时长翻倍,主赛事会有所偏移。

不可否认,业界对苹果产品出色的迭代进化实力的认知是一致的,这些优势从电子产品无缝移植到汽车产品上已经成为定论,这也是苹果在推出首款汽车产品时直接拥有强大品牌力的重要基石。

苹果能造多少辆车?当然,苹果能造多少辆车?多少值得期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尽快邀请iCar实车到白话EV。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