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M1931索米冲锋枪的索米传。

1918芬兰内战结束后,芬兰军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武器装备的更新,但起初并没有对冲锋枪的作战价值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反,国内资产阶级和富农军事化组织的领袖“舒茨克尔”爱国军(L917 ~ 1949)更时髦,已经转向瑞士(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要求,战败的德军被禁止装备MP18I冲锋枪,因此德国伯格曼兵工厂将其生产权转售给瑞士工业公司)。但即使是这么高的价格,在20世纪20年代初,芬兰人的续约意向还是被拒绝了。这促使芬兰尝试独立生产类似武器。枪是诺基亚的早期产品。

1922 65438+2月,“修兹科尔”爱国军与国内兵工厂签订了仿制生产MP18I冲锋枪的合同,要求工厂在8个月内生产200支冲锋枪,单价3200马克。工厂接到订单后立即行动,最终于6月1923生产了一批测试枪。但试验中射击故障频发,随后的改进设计不仅没有解决,还耽误了整批冲锋枪的生产进度。生产合同最终被终止。

第一支真正的芬兰冲锋枪是由设计师艾沫·约翰内斯·莱迪制作的。莱迪在里奇门克的军用仓库工作,后来在一个团担任军械官。因为工作的便利,莱迪对德国的MP18I冲锋枪非常熟悉。在深刻认识到枪支战斗力和可靠性的不足后,他萌生了自己设计冲锋枪的想法。

1922年,乐迪将他设计的用于发射7.65毫米Baraberum手枪的冲锋枪送到军方进行测试。除了枪管是从英国订购的以外,枪的所有部件都是芬兰制造的。然而,测试后,性能良好的乐迪冲锋枪被军方代表拒绝。这位26岁的设计师被军方的反应打击很大,所以他辞去了军职,试图成立一家私营企业。然而,由于经营不善,莱蒂和三个军事伙伴建立的自动武器股份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破产了,莱蒂别无选择,只能重返军队。

幸运的是,一些商人看到了莱迪的设计天赋,资助他继续研究冲锋枪。1926年,莱迪将进一步改进的冲锋枪提交军方进行测试,最终获得了约200支冲锋枪的订单,主要用于边防军和“修兹科尔”爱国军,正式命名为M26冲锋枪。虽然在当时只是少量装备,但冲锋枪从此成为芬兰军队正式装备的武器品种。利用自由枪机的工作原理,发射7.65毫米Barabellum手枪,理论射速为每分钟750发。枪身右侧装有减速器手柄,有三个档位分别对应单发、连发和安全位置。这种枪装有特殊的缓冲器,可以调节射速。射手可以通过旋转标有四个位置的旋钮来控制从表壳后盖下方的五个气孔排出的空气,从而达到调节射速的目的。采用开膛打针的方法,用活动式打针(后来因为结构复杂改为固定式)。拔枪手柄的位置比较特殊,位于表壳下方的枪托内,表壳底部有一个拔枪手柄凹槽。拉丝机的手柄通过其前端的一个突起与枪栓底部的凹槽锁紧,向后拉动枪栓,被击中后靠弹簧力恢复原位,射击时保持不动。筒体和套筒由固定手柄固定,可以快速拆卸和更换筒体。使用月牙形36发弹匣供弹。

但是M26还是有一些缺点,武器尺寸和重量太大(总长910 mm,重量4.4 kg)。木质枪托线条不够流畅,肩部不够舒适,弹匣弧度过大,备用弹匣携带不便。莱迪自己也知道M26冲锋枪并不完美,所以在量产后的几年里,他继续努力改进。

从1929到1930,莱迪又引进了一款基于M26的冲锋枪,于1931在芬兰蒂卡考斯基兵工厂投入量产,同年正式列装芬兰陆军,命名为M1931。乐迪对自己的设计非常自信,甚至以自己祖国的名字芬兰来命名自己的冲锋枪(“Somi”来源于芬兰语中的“芬兰”一词),并在1930向美国和芬兰提出专利申请后才投入量产,最终在1932获得批准。鼓的弹药供应装置是由莱迪的朋友、自动武器公司的股东之一凯斯金设计的。弹药在桶内呈螺旋状排列。后来,凯斯金设计的70发鼓也成为芬兰冲锋枪的主要弹药供应。

M1931冲锋枪有很多变种。除了在弹匣和扳机固定器之间加一个枪口帽或加一个小把手,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变体枪,是安装在“维克斯”坦克上的一种试验枪,旨在攻击已经逼近坦克并进入坦克机枪死角的敌人。这种改装枪把枪改成了手柄,炮管套筒的尾端也弯成了直角,这当然会导致弯管枪失效。

但制约M1931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和工艺复杂,选材苛刻(采用瑞典优质铬镍钢)带来的成本高。20世纪30年代,芬兰的索米冲锋枪数量增长非常缓慢。1932年,M1931冲锋枪数量约为1000,1934年,为1400,1939年,为165438+10月。

索米冲锋枪经历了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局部战争的洗礼(L932 ~ 1935),也参加过西班牙内战(1936 ~ 1939),但当时的性能并不是很好。直到苏芬冬季战争(L939 ~ 1940)爆发,芬兰冲锋枪才引起世人的关注。战争初期,芬兰军队大约每44名士兵配备一把索米冲锋枪。然而,随着芬兰军队灵活的战术运用,数量有限的索米冲锋枪在丛林和山地的防御作战和游击战中给了苏联沉重的打击。几乎每一本苏联出版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书都对索米冲锋枪和用它反复缔造苏联的芬兰滑雪机动部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描述。索米冲锋枪的名声不仅建立在战场的战斗上,还因为芬兰军队使用冲锋枪的战术给苏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其装备建设和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在冬季战争爆发前,苏军也研制装备了冲锋枪,即1934型杰加列夫冲锋枪PPD-34及其改进型PPD-38。但由于苏联一些领导人对冲锋枪战术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冲锋枪不应作为军用武器使用。所以在1939年2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停止生产冲锋枪,收回所有已经发给部队的冲锋枪。只有内务人民委员会和边防军还保留着少量的冲锋枪。

冬季战争爆发时,苏联刚刚完成半自动步枪的选型,中标的托卡列夫半自动步枪(SVT)直到1939 165438+10月25日才投产。因此,莫辛弹匣步枪仍是芬兰战场上伴随苏联工农红军的主要轻武器,西蒙诺夫自动步枪(AVS-36)也为数不多。AVS-36威力虽不弱,但由于使用老式大威力步枪子弹,后座力过大,射击精度极差,机动性和携带量有限,尤其是可靠性不足,远不如冲锋枪有效。

冬季战争开始,苏军终于因为威力而认识到了冲锋枪的价值。1939 65438+2月,斯大林签署命令,在1940 65438+10月6日前恢复杰加列夫冲锋枪的生产,并在2月10前将冲锋枪交付给芬兰前线作战部队。据前线官兵介绍,芬兰索米冲锋枪配备的鼓,弹匣容量是杰加列夫冲锋枪的近3倍,持续火力是苏方的2倍。因此,斯大林在他的命令中特别指示为杰加列夫冲锋枪研制一种类似于索米的鼓筒式弹药供应装置,而且它应该能装载更多的弹药,因为“苏联应该比芬兰设计更多的武器”。

最终,PPD-38冲锋枪如期恢复生产,并配备了紧急研制的71弹筒。该鼓与芬兰鼓非常相似,但进行了部分修改,以适应苏联弹药和PPD-3中心炮的弹匣接口。而且比索米的鼓里多装了一颗子弹,没有辜负最高指挥官的期望。

此后,开始重视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不仅在冲锋枪的研发和生产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且在随后的对德战争中将冲锋枪的战术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其最著名的战术是“坦克骑士”:每辆坦克外面挂着五六名手持冲锋枪的士兵,几十辆这样的坦克攻击德军阵地。虽然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步兵伤亡惨重,但当坦克突破敌人防线时,幸存者跳下车后可以用冲锋枪清洗德军。正是这种自杀式袭击,苏军屡屡击破德军防线。

斯大林“超越芬兰索米冲锋枪”的最高指示和苏联在芬兰战场经历挫折后积极研发冲锋枪的决定,就如同索米冲锋枪的免费广告。苏芬战争后,索米冲锋枪的订单开始大增,仅1940 ~ 1944,超过18000出口到保加利亚、德国、克罗地亚、瑞典等国家。瑞典、丹麦、瑞士也购买了索米冲锋枪的仿制生产销售授权。但即便如此,二战索莱总产量也不过8万多辆,与苏联波波沙600多万辆、英国斯滕登400万辆、美国汤姆森200万辆、德国MP4O近654.38+0.2万辆的数量无法相比。如果从冲锋枪的性能来看,芬兰的索米冲锋枪不仅在二战中表现突出,甚至一些结构设计在今天也是先进的。比如俄罗斯野牛、美国印花布、德国MP7、比利时P90普遍配备大容量弹药补给以提高冲锋枪火力持续性的设计思路,早就在Somi上有所体现,尤其是50发四排弹匣,50年后依然是意大利“幽灵”冲锋枪上的亮点之一,而俄罗斯内务部目前正在研发冲锋枪,在射击过程中特别强调拉手柄。虽然设计者当时的意图只是封闭炮膛,避免杂物进入炮膛导致故障。

设计不是最突出的优势,但芬兰严苛的选材和精细化的加工标准带来的出色可靠性和射击精度才是索米冲锋枪最值得称道的。芬兰鼓一直以弹药供应可靠著称,但苏联仿制的Popod鼓在使用中故障频发。一般冲锋枪的射击精度通常较差,而索米冲锋枪由于加工精细,武器较重,枪口有防跳措施,所以射击精度相当稳定。

但也正是芬兰人的精益求精阻碍了索米冲锋枪的发展。论性能,苏联的博萨比不上索米,但二战历史告诉我们,对战争贡献最大的通常不是最优异的性能,而是可靠、海量的武器。M1931索米冲锋枪,太贵太复杂,不适合批量生产。二战前后,总产量不足10万辆。所以说到二战中的冲锋枪,人们对索米知之甚少,索米冲锋枪的历史对苏联冲锋枪装备和战术思想发展的巨大影响更是鲜为人知。1957年,芬兰从英国购买了75000支斯特恩冲锋枪,替换索米冲锋枪。但由于斯特恩在北极地区水土不服,70年代将Somi取出继续使用,直到1985才正式下岗。Somi的长寿应该归功于精确的加工工艺和优秀的结构设计。要知道,长寿命的轻武器并不少见,但大部分都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才得以存活的。像M1931这样历经54年风雨而不改进的冲锋枪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