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2型内燃机车的发展历程

从1960年代开始,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与东欧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日益疏远。然而,罗马尼亚这个被西方称为“苏联的外星盟友”的东欧国家,与中国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在尼古拉·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担任罗马尼亚总统期间。

19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的程度和规模也达到了历史高峰。1970年夏,罗马尼亚遭受严重水灾,中国向罗马尼亚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物资援助,约占罗马尼亚当时接受援助总额的三分之一;同年8月和165438+10月,中罗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中国无偿援助和长期无息贷款协定、提供无偿外汇的长期无息贷款协定和提供成套设备的长期无息贷款协定;其中,在贷款项目下,中国将向罗马尼亚提供各种所需的成套技术项目和设备,罗马尼亚也将以成套设备和单项设备作为回报,通过中罗两国的易货贸易进行,价格以瑞士法郎结算。为了偿还贷款,罗马尼亚于19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060 DA型内燃机车。060 DA型机车是罗马尼亚最著名的内燃机车型号。它是罗马尼亚克拉约瓦电力机车设备公司从瑞士引进全套技术专利和生产许可证后,从65438到0960年大批量生产的电传动内燃机车。出口中国的机车归类为ND2,其中“N”代表内燃机车,“D”代表电传动,“2”代表第二个进口内燃机车型号。这些机车是以060 DA型机车为基础,按照中国铁路的要求改进的客运机车。主要变化包括将060 DA型机车原有的单面司机室门改为双面门,将司机控制台从左侧移至右侧,以满足中国铁路机车的使用规范。此外,机车头部设计有所改进,驾驶室前部由平面变为上部略有倾角、下部向内倾斜的钝角形。

第一批ND2型机车于1972年运抵中国。最初隶属于广州铁路局长沙机务段、上海铁路局上海机务段,投入京沪铁路、京广铁路、浙赣铁路,开行旅客列车。同年,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对进口ND2型机车进行验收试验。试验机车为0001和0002型机车,按照柴油机额定功率(2300马力)在北京环线铁路上进行试验。由于ND2型机车在运营中的良好性能,以及当时国内内燃机车运力不足,铁道部向罗马尼亚订购了更多的ND2型机车。在1972至1987期间,罗马尼亚克拉约瓦公司共为中国生产了284台内燃机车,其中首批50台作为“实物债务”提供给中国,其余由中国从罗马尼亚购买。

从1980开始,由于中国铁路旅客列车编组的扩大和大功率客运机车数量的增加,ND2型机车已不能满足旅客需求。因此,自1985起,出口我国的ND2型机车改为调车机车,并在原ND2型机车的基础上,将棚式车体改为外走廊式车体,并对转向架设计和传动齿轮比进行了修改。机车最高速度100 km/h,国内已定型为ND3型机车,88台。

在引进ND2型机车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国际货物运输纠纷案件。4月23日、24日,1986,天津远洋运输公司(现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货船“大田”号负责装载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从罗马尼亚订购的15 ND2型内燃机车,从罗马尼亚康斯坦察港出发前往上海港。其中5台机车安装在第三个货舱,另外10台机车安装在第二个货舱的底舱,而第二个货舱的第二个车厢装载的是薄钢板和袋装尿素。航行中,由于尿素分配不合理,第二货舱第二层甲板坍塌,尿素熔化后产生大量氨气,导致货舱底部10机车不同程度腐蚀。10台机车需要修理后才能使用,修理费用超过654380.29万元。这起事故导致货物保险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承运人(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就损害赔偿的计算单位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2004年,罗马尼亚最大的私营铁路公司Grupul Feroviar Roman从上海铁路局回购了20台ND2型机车,包括上海机务段、杭州机务段和南京机务段的机车,并于同年在上海港运往罗马尼亚。这些机车回到罗马尼亚后,由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EUROEST公司进行整修,并加装了微机控制和诊断设备,重新投入使用。这批机车根据罗马尼亚铁路代码更名为60型,编号为60-1501-0 ~ 60-1520-0。经过改造,这60辆机车仍然保留了中铁ND2型机车的特点,包括双司机室门和钝司机室,因此可以很容易地从许多60辆机车中识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