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码相机要从下往上打
[it168专稿]数码相机已经形成了数亿元的一个大蛋糕市场,可是面对高端产品全部被国外厂商所垄断的尴尬局面,如何推陈出新打破外商产品一手遮天的世界,最近种种市场迹象表明---
日前,据方正和联想之后,华旗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产品,130万象素CCD的镜头和999元的定 价,在各大IT卖场吸引了不少普通用户的目光。数码相机的中高端产品一向被佳能、富士、尼康和索尼 等国外厂商所垄断,反观我们国内的厂商大部分推出的都是价位在2000元以下的中低端产品,而且在网 络上面被不少读者称之为“鸡肋”。国产数码相机厂商是如何想的呢?如何打破外商在数码相机的垄断 局面?
垄断是专利壁垒造成的
“数码相机还是一个新兴的IT产品,我们从低端开始做起也是无奈的事情,在这个领域,完全是外商 的专利技术壁垒,做高端不仅入行的门栏很高,而且生产成本也非常高,弄不好就是鸡飞蛋打的局面。 ”华旗公司华南大区的数码产品经理黄豪祥一开始接受访问就对记者大倒苦水。
情况的确如此,在数码相机的主要部件CCD感应器(俗称电子镜头)上,目前全部被日系的富士、索 尼和NEC公司所垄断,黄豪祥没有透露专利费用的情况,但是我们从同样级别的产品中可以看到巨大的价 差,使用CMOS镜头的130万象素产品市场的零售价格一般只在五、六百元间。
存在技术壁垒的还有数码相机所使用到的储存器件如CF、SF卡上面。方正的有关人士表示,一般中低 端产品只能最大配置到8M容量的储存卡。“再多,成本我们接受不了,价格用户也接受不了,最近六个 月以来储存卡的核心部件外商供货价格才降下来,我们也才敢推一推低端产品看看市场反应。”一位不 愿意透露姓名的神州数码朋友倒出了为什么国产数码相机到今年后半年才开始启动的原因。
低端产品有巨大市场需求
“做中低端产品风险小,而且随着储存部件和供电部件成本的下降,以及网络越来越普及,对于中低 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应该是进入市场的好时机。”很早就推出130万象素的方正华南区数码产品经理 梁光涛说:“我们在八、九月间搞的冰晶价格战术很成功,市场反应出乎意料的好,599元的价格对于普 通用户很有吸引力。
记者亲自试用了该款产品,由于镜头使用的是CMOS的,放大后图片稍微有点不是非常清晰的感觉,但 是做网页图片或者家庭电子相册,通过QQ进行视频聊天已经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在广州天河电脑城某柜 台,一个下午记者就看到出了三台这样的数码相机,购买者清一色都是网民和学生,从他们的口中记者 了解到,选购该产品最主要是看中了性价比。“够用就行”也反应了如今IT市场的一种主流声音。
争夺中档市场是关键
接受记者采访的各位厂商代表都一致表示,在今年年底各家厂商都会推出200万象素级的中档产品或 者加强版的新品。
“外商的产品线也在向下延伸,在200万象素产品上,今后是主要的战场。”方正有关人士表示:“ 低端产品只是为中档产品铺路搭桥,出货量最大,利润最丰厚的还是中档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今后两年内市场对于200万象素,价格不超过2400元的数码相机产品至少存在五十万 台的市场需求量。黄豪祥说得更具体:“在同质化产品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200万象素的产品降价是无 法避免的事情。谁跟上整个市场节奏,谁首选发动价格战并且能够坚持下来,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记者获悉,国内各大厂商已经纷纷在进行产品价格的调整和新一轮市场推广计划。可以预计,年底在 数码相机市场上,将上演一场国产厂商对外资厂商的反击战。
记者观察:在品牌和价格之间犹豫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不少选购数码相机的读者都是冲着佳能、索尼和富士等响当当的牌子去的, 毕竟老外在这个圈子里面耕耘多年,无论性能还是品质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家牢骚最大最多的还是价格 ,别的不说光是锂电池和充电器,没有五、六百元你就拿不到行货,加上储存卡和其他必要的小配件, 配全以后的价格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国产数码相机从下往上打的战术奏效不奏效?个人觉得价格和配件是两个关键因素。目前选购数码相 机的用户已经从以前的专业人士转变到了普通用户,如果国产货在质量上面有保证,价格有竞争优势, 配件丰富一些,服务周到一点,完全可以在中档产品市场上赢得半壁河山的。
相关资料: 2002年数码相机厂商在我国的布局现况:
Sony 2001年12月开始在上海设厂,主要销售且制造Sony高端机种的数码相机。
Fujifilm 2001年6月,与中资合作成立苏州富士影像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百万相素以上的机种。
Olympus 2002年春季,将泰国厂既有生产的数码相机转由深圳厂生产。
Nikon 在东筦与中资合作设广东尼康照相机公司。
Sanyo 2002年春季计划数码相机产品由原印度尼西亚厂移转至我国生产。
Minolta于2002年将马来西亚厂的数码相机制品权术移转至上海厂生产。
Kodak 于珠海厂生产数码相机。
Konica 由我国厂商代工生产数码相机。
从目前市场的占有率来看,SONY、佳能、奥林巴士等几个国际大鳄出于市场的制高点,而国内厂商责 出于一种被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