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如何“以诗为词”的?
文字是身体,要修。诗不能说的你可以说,诗能说的你不能说。诗的疆域很广,但文字很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词是中国文学的两大美,但两者各有优劣。诗虽浩如烟海,却难以达到精妙的感受:词虽长,却难以抒发豪迈的心声。北宋文学巨匠苏轼对“以诗为词”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取二者之长,避其短,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作为“艳体”和“小道”的藩篱,使词成为开始全面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文学形式,并以此为标志,正式确立了词界豪放派。
在苏轼之前,受晚唐五代“花间”和南唐词派的影响,北宋词界所传唱的,基本上都是男女之情和心中总有别离。纵观文听云、韦庄、李煜、柳永、颜姝,甚至欧阳修,他们的词中充满了“美艳芬芳”,甚至还有“男作闺音”。虽然有一些爬山临水,感觉苍老的作品,但也是婉约的词,称霸天下。
苏轼的出现,使词的风格有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柳永、张喜安把萧陵发展成慢词的飞跃,而是“以诗为词”之后词的内容的飞跃。经过“以诗为词”的变革,词不再仅仅是传达感情和爱情的工具,也不仅仅是招待宾客和宴席的点缀,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东坡的词里,凡是能入诗的,都可以入词,就像刘熙载说的“无心不能入,无所不谈”。其用词可以说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个是爱国词。在苏轼之前,最著名的爱国词是范仲淹的《渔父之傲》,但被欧阳修称为“穷人之词”。苏轼的爱国词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朝气蓬勃。如《江城子密州狩猎》写道:“我将弓如满月,望西北,射天狼。”
第二是朋友的话。唐诗中描写友情的诗句很多,如众所周知的“劝君多酒,平白出阳关”(王维《送袁使安西》),“莫愁前无知己,天下无人知君”(高适《别东大》)等等。然而,在苏轼之前,交游之词并不多见。苏轼的人生经历丰富,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广泛,这在他的词中有所体现。他的朋友诗涉及面很广,有宴饮、送别、怀古、怀古、赠答等等。比如《江城子送别徐州》写道:“欲寄千泪相思,不能流,楚江东。”
三是山水田园诗。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苏轼“以诗为词”的改革,极大地拓展了这一题材的词。在他的作品中,春水东流、夏树成荫、秋菊花盛开、冬雪飘香等祖国美丽河山和农田水乡,清新自然。比如《南乡子》写道:“我知道岷山的春雪浪。当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万青的葡萄长势喜人。”
第四是念经事。咏物诗起源于《诗经》中的比喻手法,历代名篇众多。对此,苏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诗人有写东西的力量”,认为诗人不仅要在精神上歌唱事物,
第五,节日词。在唐诗中,有许多关于节日纪念和庆祝的诗歌,如王维的“节日里我两次思念我的亲人”(关于山东兄弟的山节思念),“寒食东风柳斜”(韩逸的《寒食》)等等。苏东坡应该是节日词的创始人。如“浣溪沙端午”,有“清川满香”之说。“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这句话,描绘了端午节时,仕女沐浴香兰,披着鲜艳的薄纱,戴着五颜六色的饰物的盛况。
第六个是悼念致辞。自晋代潘岳写悼亡诗以来,悼亡诗就成为悼念亡妻的专利,元稹的悼亡诗是其中的代表。苏东坡开启了悼亡的尾声,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江城子毛毅正月二十日梦》,是他在密州时因为夜里梦见亡妻王符而写的,令夫妻十年的将往何处去的苦难和深沉的思念肝肠寸断,读来不堪入目。还有一首诗《西江月》,借咏梅悼妾王朝云,有一句“高情已驱萧云空走,我不与梨花梦”。
第七,悼词。苏轼因其率直的性格和过人的才华,卷入党争,引来谗言。他的仕途跌宕起伏,三次被贬,仕途坎坷。但他往往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以这些词的风格更为明朗苍劲。这对后来的词风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坡的词也因此得名“豪放”。比如明代的万章说,“苏子瞻的作品多为豪放之作。”但在奔放之外,更像是老杜的抑郁。代表作有《念奴娇怀古赤壁》、《曼方婷》(名存实亡)等。
以上是东坡词的大致内部类型,但由于“无心入,无话可说”,很难对其词进行具体分类,东坡词之所以能包罗万象,正是因为苏东坡“以诗为词”的转变,促进了词风的解放。
关于词风的解放,龙榆生在《中国音韵文学史》中写道:“自柳永以后,写慢词的多了.....并且风格得到了拓展,曲调极为通俗,贵族文人,更有脱俗之学;正是由于这种新制度的运用不当,才使得仅仅谈论儿童事务不足以满足知识阶层的欲望;因此,内容的拓展提升了词体,以进入解放之路;苏轼以其过人的才华,为词界开了一个别样的流派。这种词史上的剧变,也是词风能够长久的原因。”
词体解放既有客观需要,也有现实基础。
客观需要是宋代文人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北宋开国以来,统治者吸取了唐朝割据亡国的教训,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内弱外强,重文轻武”的执政方针。仁宗年间,北宋形成了一批士大夫,他们与大学者谈笑风生,但与丁白没有交往。苏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科举应试人数的增加,这一阶层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丰富和改善了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有着广阔的社会文化需求,但诗歌等东西越来越难以满足其内心思想情感的表达,于是逐渐采取了“诗中可表而文字不可表”的风格。但长期以来,词为缠绵绵柔,强调女性声音,唱情歌的传统,让这些封建文人感到难以接受。甚至在他们看来,词作为一门“华美的学科”和一条“小路”是很难高雅的。因此,词体解放是满足文人阶层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
现实可能性是,词体形式的拓展为词风的解放提供了可能。北宋初期,“文人承五代遗风,重视声乐,使词极盛。”(《中国韵文学史》)受五代西蜀南唐词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词在形式上受制于诗,难以通过叙事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随着“中原下岗,汴京繁华”,社会逐渐稳定和发展。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宋代开始恢复唐旧制,并纳入江南音乐,“因老歌而创新”柳永因“上金榜”而不再记仕途,转而“倚红倚绿”“流连四方”。在乐师和艺妓的要求下,他“把旧声音换成了新声音”。所以“自柳永变,诗人中有白居易”(《四库全书目录》)一词,不仅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也有了发展,慢词开始兴起。词体扩张后,词界“别开广法”。通过叙事手段,将景物、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炉,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词体的解放创造了前提条件。
那么,为什么石“以诗为词”,从而推动了词的解放,即除了上述原因外,苏轼是词的“解放者”还有哪些原因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苏轼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文学通才。他在诗、词、文学、书法、绘画和文学理论方面都很有名。他的诗清新苍劲,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不拘小节,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汪洋,与欧阳修并称“瓯塑”;他的书法令人舒心,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黄州冷食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他的画新颖而有思想。他的文学理论新颖独特。纵观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苏轼是唯一一个如此多才多艺的人。他广博的知识为他解放词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轼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苏轼自嘉祐二年起为秀才,此后给大理作鉴定,并签书为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制期满返朝,状告朝廷为法官。因反对王安石激进推行新法,请求洋务,在杭州被判将军刑。转战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出台,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后迁居汝州。哲李宗,新党势力覆灭,司马光复职为丞相,苏轼复职为官至郎中登州(今山东蓬莱),后被召入京,官至翰林(二品)。元佑四年(1089),因反对新党废除新法而为杭所知。元佑六年(1091)被召回朝鲜,但不久又被释放到颍州,知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主政,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后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州)。惠宗即位,回到北方以求宽恕。元(1101)死于常州(今江苏)。坎坷的人生道路充满悲欢离合,为他解放词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苏轼的人格是复杂的、多重的。苏轼一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世界观存在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他宽宏大量,心胸宽广,“在现世有大志向。”但由于他的率真正直,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所以在政治上长期受挫。对此,他虽然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但也不时流露出老庄的一些思想,以逃避现实,寻求解脱。“入世”和“出世”的思想往往使他产生一些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由此可见东坡词风格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
最后,苏轼写词晚于写诗。苏轼的诗久负盛名,如“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嚼菜根”。但他直到被贬杭州才开始作词。从创作时间来看,苏轼最早的诗作应该是宁任杭将军五年时所作的《浪淘沙》(昨日离开东城)和《八月十八日南歌子观潮》以及《苏》。这一年苏轼三十七岁。此时,他已能把诗歌的作文套路做到“巧妙专一”,他认为词是“诗的本源”,即诗同源而流派不同。词要在遵守词的规律的基础上写作,不受其约束,有时甚至可以突破词的限制,以表达某种思想内容的需要。因此,他能够“以诗为词”,将诗的宽与志的特点运用于词中,从而推动了词风的解放。
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虽然促进了词风的解放,在词界树立了豪放派,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诗意的词不可避免地不符合词法的要求,缺乏音乐美;同时违背了传统的词含蓄的抒情原则,回味大打折扣。这种不足,尤其是对旋律的强调,是词学正统所批判的,婉约。“一代词宗”李清照在《词论》中批评苏轼等人的词“句句读而不修耳”,也就是说,他们的词都是长短不一的诗,所以常常走调。
其实苏轼并非不知性情。他的长调《哨传》根据节奏含蓄地包含了“回词”,可见他对节奏的熟悉。东坡的词之所以如此不协调,是因为他不沉迷于旋律,是因为他豪放,不喜欢为旋律量身定做,但这是“以诗为词”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既要做到谐音,又要做到用词“不当”,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苏轼以其广博的学识、无与伦比的才华、高尚的人格和过人的胆识,在词中“一路指点江山,耳目新于世”,一扫晚唐五代以来词的“绮丽芬芳之态”,打破了婉约词独霸天下的局面,将词带入了更广阔的天地。“以诗为词”的转变,使词成为“无心,无话可说”的文学体裁,极大地促进了词的解放。他既是婉约词的改革者,又是豪放词的开拓者,正式确立了豪放词派在词界的地位。《中国音韵文学史》评论说:“以严肃的态度补词,提高词在文学中的地位,洗刷士大夫轻视词风的心理,真是苏轼之意。”东坡词虽有不可避免的不足,但苏轼“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他对词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和他本人一样,足以让我们期待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