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奔腾CPU***有多少代,每代都有什么系列?

2006年7月27日,英特尔宣布其台式机微处理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酷睿”时代。酷睿2处理器的出现点燃了无数DIY电脑爱好者的热情。当全世界的处理器粉丝都把目光聚焦在酷睿2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同一天,英特尔正式宣布,称霸台式机处理器领域13年的奔腾时代结束了。无论是电脑老用户还是新用户,只要对PC有所了解,相信都不会对奔腾这个关键词感到陌生。毫无疑问,奔腾是微处理器领域的知名品牌。多年来,奔腾一直是处理器甚至电脑的代名词。已经成为历史的奔腾,依然是英特尔微处理器产品史上最重要的产品,也是非常值得骄傲的资本。奔腾全系列处理器的历史几乎可以算是一部现代PC史。尤其是国内用户,绝大多数PC用户从奔腾时代就开始接触电脑。然而,从2006年开始,奔腾产品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代英雄终于结束了。中国有句名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奔腾终究不能成为永恒的神话。在过去的十年里,奔腾产品经历了几代的变化。让我们再一次进入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奔腾时代。一、奔腾的诞生:对全球IT行业的影响始于13年前。事实上,奔腾并不是作为英特尔酝酿已久的主要产品推出的。事实上,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特尔推出的台式微处理器都是以8086、286、386、486命名的。当时全球PC还不普及,品牌技术专利的意识还没有今天这么强烈,所以它的竞争对手AMD也是用这种方法来命名产品。

第一代奔腾微处理器,频率60MHz,晶体管数只有365,438+百万。进入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PC发展速度相当快。英特尔无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无限商机,于是英特尔决定在其80586产品上与AMD分道扬镳,为80586注册了奔腾商标。从此,奔腾作为一个品牌,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3月22日发布的奔腾(80586),1993,第一代产品,是英特尔无法预测并影响全球IT界的奔腾时代。

第二,借着MMX的东风,奔腾的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第一代奔腾的推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英特尔更加坚定了走上自主处理器道路的决心。其实不仅仅是桌面领域,还有服务器和工作站领域。奔腾的品牌力量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AMD和Cyrix从此走上了追随者的苦路。事实上,奔腾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了彻底摆脱AMD和Cyrix的纠缠,英特尔不仅摆脱了产品命名,还上升到了接口层面。配备P6总线协议和Socket8接口的奔腾Pro处理器诞生于1995。从技术角度来说,奔腾Pro在当时绝对是一款恐怖的产品,拥有80位浮点单元、分支预测等高级功能,实现了32位内存寻址。此外,Pentimu Pro还在芯片中封装了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通过高带宽的内部通信总线进行互联,处理器和缓存之间的连接线也放在这个封装中,这样缓存可以更容易地以更高的频率运行。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奔腾Pro是一个很大的败笔。当时32位应用并不是主流,即使在16位应用中,奔腾Pro也无法表现出明显的性能优势。过于超前的奔腾Pro也因为高昂的成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因为新产品开发的延迟给AMD和Cyrix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喘息空间。?与此同时,Cyrix 5X86正在迎头赶上。但客观来说,Cyrix早已每况愈下,当代Cyrix 5X86在整体性能上与奔腾、AMD的K5差距较大。奔腾Pro的失误并没有阻碍奔腾前进的势头。真正让奔腾“发扬光大”在世人面前的,应该是奔腾MMX处理器。如今无数专家都是从MMX时代开始的,这也是英特尔处理器在中国大规模普及的关键一年。1996年中期,由于Pentimu Pro价格过高,英特尔在主流市场上无法占据任何优势,于是推出奔腾MMX占领主流市场。MMX是Intel公司在1996中采用的一种新技术,用于增强奔腾CPU在音频、视频、图形和通信方面的应用,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在指令集上增加了MMX指令,CPU芯片中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寿命+16K数据)。

当时PC正处于快速普及阶段,家用电脑概念的诞生催生了多媒体应用。MMX指令集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其实CPU中的嵌入式指令集是一条发展的捷径,事实证明其效果相当显著。应用软件专门针对MMX优化后,执行效率显著提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VCD软解压:在相同的频率下,采用MMX指令集的Pentiun 166MMX的性能比奔腾166高50%左右,这样VCD的软解压也能达到流畅的速度。另一方面,奔腾MMX的高速缓存架构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此时整体性能显著领先于第一代奔腾,0.35微米工艺的成熟初步解决了成本问题,从而真正迎来普及高峰。

第三,奔腾II为奔腾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技术和市场成熟后,奔腾品牌产品自然发展到第二代阶段。1997年,为了进一步打击竞争对手,英特尔在奔腾II上大胆使用了更多创新设计,可以说是Pentimu Pro与MMX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奔腾II上,英特尔一改过去BiCMOS制造工艺笨拙、耗电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mm2的管芯中。所以从体积上来说,奔腾二代并不比奔腾Pro大多少,但是比奔腾Pro多装了200万个晶体管。奔腾II不仅提供了出色的32位性能,还拥有出色的16位性能,将整个CPU行业带入32位时代。第一代奔腾II运行在66MHz总线上,第二代产品的系统总线是100MHz。奔腾II采用半速512K二级缓存,l 1缓存为32K,并首次采用最新的Solt1专利接口标准,将竞争对手AMD和Cyrix挡在专利门外。?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奔腾II进一步暴露了本已突出的成本矛盾。由于采用了Slot1接口,成本控制几乎成了一句空话。在这个关键时期,AMD和Cyrix都认识到了英特尔的弱点,并专注于低价。K6处理器将频率提升到300MHz,此时整体性能并不逊色于昂贵的奔腾II 233/266MHz,而且无论是CPU还是主板价格都明显更低。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来看,奔腾二代无疑是成功的,但它透支了英特尔未来的市场空间。不固执的英特尔终于正视市场需求,推出了人们不再熟悉的赛扬产品,但第一代二级缓存的赛扬处理器的整数性能并不尽如人意。四。PentiumIII塑造奔腾时代的辉煌从Pentium II时代开始,英特尔就走上了以中高端为主的奔腾和以中低端为主的赛扬系列处理器的市场战略,奔腾的形象在理论上再次升级,因为它是高端PC的象征。但在中国市场,中低端市场才是消费大军的主战场。在经历了第一代最初的阵痛后,赛扬在第二代中得以力挽狂澜。当时的赛扬A,128KB二级缓存,粉碎了AMD的低端霸主梦,良好的超频性能甚至威胁到了奔腾II的地位。奔腾和赛扬的结合让英特尔尝到了甜头。时隔两年,1999,英特尔再次发布第三代奔腾处理器,也就是经典的PentiumIII。早期的PentiumIII和PentiumII采用了类似的封闭方案,高成本的方案在技术和市场上都饱受诟病。随后英特尔再次回归Socket接口平台,与后来的Tualatin Celeron一起创造了至今仍被众多DIY玩家津津乐道的PentiumIII王朝。

拥有512KB L2缓存的Tualatin PentiumIII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奔腾III的荣耀并不是建立在AMD的弱势之上的。相反,AMD在这个阶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雷鸟系列在当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扭转AMD的性能形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在一场抢占主频标GHz的频率大战中,AMD率先让雷鸟处理器实现了里程碑式的1GHz。但是英特尔的市场操纵能力太强,平台解决方案也让英特尔占据了上游资源。客观来说,PentiumIII应该能达到更辉煌的水平。但由于产品线替换问题,PentiumIII最终选择了给Pentium4让路,并“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寿命可以说是奔腾时代最短的,在频战为主的2000年留下了“委屈”。

5.奔腾4/奔腾D成为奔腾时代最后的绝唱。可以说奔腾4是奔腾系列中争议最大的产品,但在奔腾时代历史最悠久。六年多来,奔腾4一直是英特尔主攻中高端的主力。客观来说,奔腾4在频英雄论的过去为英特尔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广告战中最成功的产品。在国内,大量进入DIY领域的朋友都是从奔腾4时代开始的。虽然赛扬产品可能是最终的选择,但是奔腾4的受欢迎程度肯定比之前的奔腾产品要好。尤其是在国内,台式机厂商对奔腾4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使得奔腾4深入人心。奔腾4可以说是英特尔近年来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其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代威拉米特酷睿饱受诟病。对于全新的NetBurst结构,发挥强大的性能需要更高的主频和强大的缓存结构,这是威拉米特core所不具备的。256KB的L2缓存明显不足,此时的整体性能受到很大影响。不过最让英特尔尴尬的是,威拉米特核心的奔腾4 1.5G甚至不如图拉丁核心的奔腾三,甚至超频的图拉丁赛扬在某些测试中也能取代。

威拉米特的核心奔腾4在随后的频率大战中还是能够挽回巨头的面子。基于NetBurst架构的高频产品综合性能还是真实的。再加上英特尔强大的上游厂商控制能力,AMD即使在产品上同样优秀甚至某些同价位段的产品优势稍大一些,也无法与英特尔抗衡。在2003年之前,奔腾4的每一次频率攀升都给竞争对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当时AMD的K7架构也在发展,巴顿核心让英特尔处于被动地位,英特尔的领先优势已经动摇。我们甚至可以给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英特尔的NetBurst架构在频率战中发挥了无可争辩的优势,但仅从架构本身的综合性能来看,尤其是面对性能优异的AMD的K7,NetBurst架构并没有太多值得骄傲的资本。如果不是英特尔强大的市场调控能力,今天CPU市场的格局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英特尔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NetBurst架构已经开始了,这是无法阻止的。为此,英特尔不得不继续提高主频,增加二级缓存容量。然而,令英特尔非常尴尬的是,处理器制造工艺现在面临瓶颈。即使采用65nm工艺,未来在NetBurst架构中实现高时钟频率也是极其困难的,这意味着NetBurst架构在未来将无法凭借其时钟频率优势继续与竞争对手竞争。此外,庞大的缓存容量也是一种负担,不仅增加了成本,也使得发热量飙升。要不是英特尔良好的公关和市场口碑,英特尔处理器早就尴尬了,因为如今的高频奔腾已经是高热值高功耗的代名词,连赛扬D都是滚烫的。

当诺斯伍德核心的奔腾4终于推出了普雷斯科特核心的NetBurst架构的奔腾4时,人们已经明显感觉到这款产品是强弩之末了。在划时代的双核处理器产品中使用了这个核心后,它的功耗和发热让NetBurst的名声更差了。AMD的K8系列以其出色的游戏性能和性价比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这预示着英特尔必须要有一场架构的洗礼。

六、力挽狂澜:酷睿终结奔腾在过去的六年里,英特尔最成功的产品其实不是奔腾4,而是在移动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的奔腾M。Banias核心的第一代奔腾M处理器是2003 ~ 2004年英特尔在移动市场的主力。过去,移动处理器在性能上总是不如桌面处理器,但这一次情况将有所不同。采用1MB L2高速缓存的Banias在相同频率下可实现140%或更高的奔腾4-M性能。采用0.13微米制程后,Banias可以集成7700万个晶体管,功耗特别控制的相当低。Banias的表现非常令人惊讶,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其中,ACG(Active Clock gate,主动时钟门控)可以自动调整CPU的工作频率,停止向处理器未使用的部分提供时钟信号以降低功耗,在执行单元任务不重时关闭部分单元或降低整体时钟频率,可以节省大量功耗。特别是在2004年,英特尔推出了采用90纳米制造工艺的Dothan core奔腾M移动处理器。Dothan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增强型CG(Aggressive Clock gate)技术,可以更智能地自动调节CPU的工作频率,使笔记本电池的工作时间达到5小时以上。性能方面,Dothan不仅提升了主板,还内置2MB大容量二级缓存,整体性能完美。以低功耗获得高性能是奔腾M的本质优势,其实Core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奔腾M,将架构优秀的移动产品引入桌面领域,同时变被动为主动,高调提升功耗/性能比。英特尔此举非常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