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第三产业信息

本报王庆讯(赵明)通过加快发展新业态、培育专业市场、注重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让胡路区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年均增长33.66%。

让胡路区作为三大企业所在地,消费能力很强,仅大企业每年采购生产资料就达6543.8+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达6543.8+00多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让胡路区大力培育壮大物流业,发展新业态。他们利用西城区中央商务区的优势,健全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让胡路区在物流龙头的带动下,加大了培育完善专业市场的投入,建成了西城区综合物流园,建成了以青联公司等软件公司为龙头的计算机软件中心。通过建设新型专业市场,增强了对新型企业的吸引力,实现了新型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大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0-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0%,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其他城市,但与全国和全省其他城市相比,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与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成巨大反差。本文从大庆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状况,为决策提供参考。

一、第三产业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经历了快速增长、波浪起伏、持续升温三个过程,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6%提高到12.2%。

1,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从1980到1990,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00亿元增长到172亿元,增长了17.2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6%提高到10.2。

2.总量增长较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波动较大。从1990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72亿元增长到87.9亿元,在10年增长了5.1倍,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2%演变为8.5%,在10年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在产业构成上有所波动,其中1990-1993,占GDP比重从10.2%上升到10.3%,从1994-1999,占GDP比重从8.5%上升。

3.总量和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提高。从2000年到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从87.9亿元增长到1511.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8.5%上升到12.2%,四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2)传统服务业规模大,发展快。

1,批发零售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6%,居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之首。2004年,批发零售餐业增加值达到38.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6%,比2000年提高2.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餐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比重始终处于1的位置;批发零售餐增速同比增长17.3%,比同期第三产业增速高3.1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餐增速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1。从2000年到2004年,食品批发和零售业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率为26.0%。批发零售餐饮业是第三产业中最稳定的行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最大。

2.居民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3%,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二。2004年,全市居民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3%,比2000年提高4.9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2004年居民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与同期第三产业基本持平。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9.4%,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二。从2000年到2004年,居民服务业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率为41.9%,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1。居民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和对第三产业的贡献快速上升。

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5%,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三。2004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24.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比2000年下降4.4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第二位下降到目前的第三位。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同比增长8.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5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0.9%。2000年至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增加值增长2.5倍,年均增长25.7%。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以相对稳定的速度发展。

4.地质勘探和水利管理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9%,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八。2004年,全市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增加值7.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9%,比2000年提高65438±0.5个百分点,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第八位。同比增长27.2%,比第三产业增速快13.2个百分点,在同期第三产业增速中排名1。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8.2%,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2个百分点。2000-2004年,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增加值增长3.7倍,年均增长39.0%,增速居全国第三位。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总量和发展速度较快。

5.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九。2004年,全市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7.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比2000年下降0.3个百分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第八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九位。同比增长22.6%,比第三产业增速快10.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同比增速中排名第二,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6.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0%。2000-2004年,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长2.1倍,年均增长20.9%,低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速6.1个百分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略有下降。

(3)基础支撑产业稳步发展,新兴产业份额较小。

1.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0%,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四。2004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6543.8+0.3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0%,比2000年提高6543.8+0.6543+0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第五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四位。同比增长11.2%,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2%,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0个百分点。2000-2004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增长3.9倍,年均增长40.1%,快于同期第三产业13.1个百分点的增速,仅次于社会服务业,位居第二。金融保险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上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基础作用正在发挥相对稳定的作用。

2.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5%,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第六(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排名第五,因该行业对其他行业影响不大,此处省略)。2004年,全市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与2000年持平,保持第六位。同比增长265,438+0.3%,增速排名第三。教育文化广播影视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9.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1.4个百分点。2000-2004年,教育、文学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增长2.5倍,年均增长25.8%,低于第三产业增速1.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总量相对稳定,发展速度较快。

3.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3%,在第三产业中排名第七。2004年,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9.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比2000年下降5.2个百分点。是第三产业所有行业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从2000年的第四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七位。同比增长0.9%,比同期第三产业增速慢13.3个百分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1个百分点。从2000年到2004年,房地产业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8.6%。房地产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下降,行业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

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在第三产业所有行业中排名10。2004年,全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比2000年提高65438±0.8个百分点。由于该行业份额较小,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0,与2000年持平。增速同比下降6.4%,成为第三产业中唯一负增长的行业。2000-2004年,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1.9倍,年均增长17.9%,低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速9.1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总量增长较快,但由于行业份额较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第二,大庆的第三产业并不落后。

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通常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两个指标来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总的来说,这两个指标可以从整体上反映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但在一定程度上是片面的。综合衡量第三产业的发展,既要用相对指标,也要用绝对指标来补充。

(1)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34%,就业蓄水池作用明显。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4%,比重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发挥了区域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2145元/人,比全省平均水平(29232元/人)高1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7830元/人)高80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人均标准高。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1.1亿元。全市总人口262万人,人均社会服务产品576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70元)和41.6%,仅次于哈尔滨(7970元),排名第二。2004年,我市土地面积为21,21.9平方公里,第三产业服务密度为71.2万元/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34.4万元/平方公里)的2.1倍。

(四)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比较齐全。

1,批发零售餐业。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43.8+03亿元,仅次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居全省第三位。零售额增速同比增长20.4%,全省排名1。我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58元,在全省仅次于哈尔滨。城乡消费需求旺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2.居民服务业。2004年,全市人均路面面积达到20.3平方米,在全省排名1。城市自来水普及率94.1%,人均生活用水量45.2吨,生活用气率99.2%。全市社会基础服务能力在全省、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3.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2004年,全市实现铁路货运1260万吨,公路货运2023.4万吨。铁路客运量565万人,公路客运量767.9万人;市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2辆,居全省第二,低于哈尔滨。市区每万人拥有出租车50辆,全省排名1;邮电业务总量达到6543.8+0.88亿元;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80.6万户、654.38+0.97万户和22.7万户,均居全省前列。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行业的基础服务功能较强。

4.金融和保险。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58.6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7.0亿元,低于哈尔滨市,居全省第二位,人均储蓄存款654.38+0.78万元,居全省第654.38+0位。2004年保险业承保金额达7654.38+0.29亿元,保费收入6543.8+0.76亿元,低于哈尔滨市,居全省第二位。区域发展的金融支持是强有力的。

5.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学校1054所,其中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3.6万人。全市专任教师2.9万人,在校学生431万人,其中小学1.75万人,普通中学21.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4.2万人。教育支出4.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6.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居全省前列。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产业具有丰富的区域发展基础。

6.房地产行业。2004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654.38+0.38亿元,住宅建筑面积654.38+0.354万平方米,仅次于哈尔滨,居全省第二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3平方米,在全省排名1。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居民的住房,美化了城市环境。

7.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行业。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57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院63个。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43人,每万人医院床位35张;地方财政卫生支出2654.3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3%;有5个体育场馆,举行了95次运动会。社会福利机构61,社会福利企业114,均居全省前列。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对提高公民身体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8.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004年,我市共有科技机构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人员2万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1.5亿元,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3%。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13件,实施科技项目572项,鉴定验收科技成果416项,其中获省级奖励27项。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除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外,其他综合指标显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并不落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三产业。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2145元/人,第二产业为308357元/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10.4%。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4%和25%。相比之下,差距不是很大,但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其创造的增加值是第三产业的6.9倍。同时,原油价格的上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由石油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三,制约第三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系数大,就业弹性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越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2004年,我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为119.2%,较大。2000-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7.0%,而同期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长2.0%,就业弹性较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系数越大,就业弹性系数越小。一方面说明第三产业吸纳了更多的从业人员,起到了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与增加就业的协调性不够,进一步吸纳就业的弹性空间不大。反映出我市第三产业效益低下,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2)贫富差距大,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基尼系数代表一个地区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越大,贫富差距越大。国际上普遍认为0.4是一个临界值,超过这个值就会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庆2000年和2001的基尼系数为0.23,处于合理范围。2002年、2003年为0.34,处于合理范围。2004年为0.43,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临界值0.4,说明大庆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城乡二元结构指数代表一个地区的城乡差异程度。国际公认的1.5: 1是正常的城乡二元结构,超过这个比例就认为城乡差别过大。2004年,我市城乡二元结构指数已达21.2:1,表明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失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没有得到释放。目前,受教育、住房、医疗等一系列预期支出因素的影响,中低收入消费者被迫降低即期消费,降低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服务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称为“三驾马车”。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654.38+0239.5亿元,其中消费总额654.38+086.7亿元,投资总额292.4亿元,净转移(或净出口和净支付)760.4亿元,分别占生产总值的654.38+05.1%、23.6%和63.6%。总投资的50%左右是为净转移服务的,以至于大庆GDP中全国、全省控制的部分占了73%以上,和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关系不大。所以对于大庆来说,人均GDP水平并不是衡量地方经济实力的唯一经济指标,GDP的多少份额在地方占主导地位更重要。没有充足的财力和专项资金,必然会影响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和消费需求,从而削弱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后劲。

(四)新兴产业薄弱,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不利于第三产业升级。从我市情况看,旅游休闲、商务会展、信息物流、房地产中介、科研科技等新兴产业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2004年,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同比增长6.4%;与2000年相比,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5.2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同比出现负增长。新兴产业的发展值得关注。

(5)民营经济比重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影响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从第三产业分工来看,除交通运输中的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道路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外,第三产业中相当一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比重较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200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1.6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7.4%,仍不足第三产业的一半,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8%,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2%。我市部分第三产业如邮电通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由大企业承担,属于公有制,占全市第三产业的46%,长期被大企业垄断,影响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传统观念束缚服务业发展,资源浪费。大庆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是一个离开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晚的城市,人们的观念也比较保守。几年前,中直部分大企业员工带薪解除劳动合同,失业。在合同终止前,这些人大多从事专业性较强的职业,为油田生产和生活服务。劳动合同终止后,这些人的就业技能相对单一,很少能够从事灵活的社会服务工作。因此,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资本相对较少的服务业最适合这部分人群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为他人服务,低人一等”的旧观念,不愿意从事餐饮、住宿、零售、娱乐等服务性工作,就业机会狭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同时,第三产业中各行业之间也存在资源浪费。由于大型企业垄断了我市第三产业的部分经营活动,受福利性、非社会性服务相对较强等因素影响,中直大型企业内部各单位均建立了自助服务设施,形成了企业自我完善的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将高新技术引入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的内涵。高新技术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包括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与技术、现代教育、信息咨询、旅游商务等产业。要加强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快高等教育发展,依托高新技术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和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适应当地消费需求,发展高档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消费结构的变化。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渐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变。目前,我市正处于居民消费和集团消费的升级期。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新的消费项目和领域,提高产业服务水平,如大力发展旅游业、环保住宅业、新型教育业、高档文化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综合服务社区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三)打造大市场,搞活流通,加快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建设管理水平先进、基础设施完备的商品流通市场、金融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咨询市场等各类市场,不断健全和完善开放、统一、高效的商品和服务流通体系,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市场流通充分畅通可控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准入机制,努力建设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咨询市场等社会化服务程度高的目标市场。

(4)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潜力。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城市公用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应列入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努力建设集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和完善智能化、人性化的现代高速公路,推进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形成现代信息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共交通、供水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灾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5)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市后勤服务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而是隶属于华中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大型企业。其服务范围涵盖了除铁路运输、金融、保险以外的所有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以福利为主体的管理服务机制改革,打破物流生活服务垄断模式,逐步推进物流服务产品商品化、物流劳动方式专业化、物流投资主体多元化、物流人员分配市场化和物流管理模式现代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提升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六)完善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建立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功能、配套完善、先进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技术传播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市场的开发建设,搞好农村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建设,将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