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新殖民主义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它的起源是什么?
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直接殖民统治的老路,采取更加隐蔽和间接的殖民侵略。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必要时使用军事手段),将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这些国家继续作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地,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权力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和渗透的两大支柱。
新殖民主义的出现
帝国主义是少数宗主国殖民压迫大多数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世界体系。帝国主义的传统殖民政策(见殖民主义)主要采取军事征服和直接统治的方式,在政治吞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掠夺。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还利用经济手段对形式上独立的国家进行掠夺和控制,对它们进行经济上的“吞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吞并”。然而,后一种殖民方式在帝国主义形成过程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帝国主义国家主要通过以前的殖民方式夺取殖民地。到20世纪初,世界版图被瓜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各国垄断资本利用其在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政治经济特权,通过资本输出、掠夺原料、不平等交换等各种超经济手段剥削这些国家的人民。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统治,许多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相应壮大。同时,191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也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斗争,使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开启了旧殖民制度的危机,冲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兴起,殖民地和附属国走上独立之路。从1945到1980,世界上新独立的国家有90个。随着旧殖民体系的解体,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亚洲和东欧的许多国家,如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经放弃资本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这些都迫使帝国主义采取新的殖民政策,即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主要通过加强经济渗透和剥削,实现无政治“吞并”的经济“吞并”。
新殖民主义特征
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在被迫承认前殖民地及其附属国政治独立时,采取间接手段和隐蔽方式进行经济扩张。另一方面,也不会放弃各种非经济手段,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其主要表现为:①政治上,通过提供带有政治条件的资金援助和培训代理人,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性;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联系”制度,将原本属于自己统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纳入势力范围;制造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2)军事上,通过提供军事援助,我们获得了建立军事基地和派遣军事顾问控制发展中国家武装力量的权利;甚至直接派遣武装力量干涉他们的内政。(3)文化上,主要通过传播西方腐朽思想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
目的
西方媒体批评中国的“新殖民主义”是新殖民主义对外经济渗透和扩张的重点,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资本输出国和私人资本输出是新殖民主义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二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援助”,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大量国家资本。比如受援国必须购买援助国的商品,必须为援助国的私人资本输出提供优惠条件和安全保障,等等。援助项目通常侧重于生产和社会基础设施,为私人资本的直接投资开辟了道路。
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私人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首先投向农业、矿业和石油工业,以维持旧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继续成为发达国家的农业-原料附庸。随后,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增加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投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虽然有所发展,但有些实际上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外国作坊”,有些是污染严重的工厂,有些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使这些国家再次成为帝国主义农工附庸。与投入其他发达国家的资本相比,帝国主义国家的这种投资不仅可以获得高得多的利润,还可以将发展中国家束缚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使其在生产上进一步依赖帝国主义。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新殖民主义扩张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非常依赖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向发达国家出口农业、矿产品和原材料,大多数从发达国家进口制成品和食品。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着当今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二。通过垄断国际市场,它们操纵世界市场价格,普遍提高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发展中国家。此外,发达国家还利用其在国际航运业的垄断地位,通过为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货物设定高额运费和保险费来获取高额利润。
垄断科技
垄断现代科技也是当代帝国主义扩张新殖民主义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大部分专利和最新技术都被跨国公司垄断。世界上80%的技术转让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其中美国约占50 ~ 55%。他们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交流时,总是优先将一些先进技术转让给国内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子公司,以便抢占当地市场。在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扩散的技术时,不仅收取高额费用,而且拒绝转让关键技术,并附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性商业惯例,以维持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从属地位。
财政金融垄断
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垄断资金使发展中国家在财政上更加依赖它们。主要方法有:①战后成立的国际金融机构按出资额分配投票权,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机构中的地位无足轻重;发达国家利用它们在这些机构中的主导地位来加强对国际金融的控制。(2)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垄断地位,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进行高息剥削。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外汇资金的依赖,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等外汇手段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仅65,438+09,765,438+0和65,438+0,973两次贬值就造成发展中国家美元储备损失20亿美元。1980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高利率、高汇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偿还外债的利息急剧增加。(3)跨国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金融实力。他们通过贷款、投资和外汇业务控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流通和信用体系,并组织国际银行财团,影响甚至操纵其经济生活和内外政策。
总之,在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真正摆脱被剥削和被掠夺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地,仍然是帝国主义高额利润的来源。新殖民主义是传统殖民主义在战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形式变了,本质不变。但发展中国家在反帝反殖的共同斗争中,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殖民主义的扩张,国民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不再处于无足轻重、独断专行的地位。尽管要彻底摆脱新殖民主义统治还有各种艰难险阻,但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殖民主义特征
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随着民族民主国家的独立,以军事占领为特征的殖民主义被“新殖民主义”所取代,其特征是:
(1)通过各种附带不合理条件的“援助”从受援国获取各种特权;
(2)通过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占领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3)从发展中国家低价购买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进行不平等交换;
(4)利用技术优势垄断技术,转让技术时敲诈勒索。
虽然新殖民主义和旧殖民主义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方式,但其实质是基于金融资本统治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控制和压迫的关系。
新殖民主义-原因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战后非殖民化和社会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旧的殖民统治体系已经崩溃。为了维持过去存在于发达国家、国家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防止它们脱离资本主义轨道,有必要用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取代日本殖民主义。另有学者对此进行补充,认为此时长期的殖民统治已将非西方国家带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仍处于不发达状态。因此,西方国家即使不再直接统治他们,也能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新殖民主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也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很难彻底转变政治经济结构,从而为新殖民主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原因是:他们的支柱产业被外国控制;他们的统治阶级愿意继续保持甚至扩大与外资的合作以谋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新独立国家延续新殖民主义的阶级基础——帝国主义和地方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殖民主义类型
军事软殖民
这是流行的殖民方法之一。世界上一些大国通过在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国家驻军、出售军事武器、联合军演等方式进行军事软殖民。被军事软殖民的国家,往往与军事殖民国家意识形态相同,但关系不对等,比如美国和日本,中国和朝鲜。通过军事软殖民,将殖民国置于被殖民国的控制之下,被殖民国通常拥有更高的优先权,被殖民国只能被所谓的“盟国”所利用。在关键时刻,殖民国会以结盟为口号动员被殖民国的军队,以达到所谓的战争目的。被殖民的国家往往是小国,没有军事优势,所以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
科技商品的殖民化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殖民方式。发达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制造出一些成本极低的高科技产品,高价卖给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牟取暴利,掠夺那些国家的资源!比如CPU,一个小小的CPU本身,顶多几克二氧化硅,就能卖到100美金甚至更高!可想而知,这其中涉及了多少猫腻?要知道,100美元可以给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买很多东西!!!可怕的是软件之类的东西。软件本身只是一堆数据。其实一文不值!但是却以几十美元甚至几千美元的高价卖给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可怕的是游戏。一些国家的资本家制作一些吸引人的游戏,让其他国家的人掉进游戏的陷阱,赚取大量的门票,尤其是网络游戏!!说白了,游戏就是变相的毒品!!还有很多汽车、发动机等高科技产品,都是用同样的手段。现在更有恶意的,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在其他国家设立生产基地生产高科技产品,然后疯狂的寻求回扣。不要试图窃取别人的科技,大量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在等着你!让你没有空间可钻!!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通过这些手段掠夺别人,来维持自己庞大的资源和资产。
货币殖民
这是一种古老的殖民方式。通过货币垄断,比如美元,使其成为世界通用货币,对其巨额的美元外流没有任何帮助,美元外流就会变成资源,比如中东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家门口,或者成为它在国外享用的工具。而通过升值,比如英镑,高价值的英镑会让整个英国变得富有,拥有更多的资本支配权。这是通过货币手段压榨其他国家!!
文化殖民和商业殖民
因为这两种殖民方式一起使用,有双重殖民效果,所以会放在一起。不是资本主义,好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像南美国家,“社会主义”的中国,印度,非洲,俄罗斯,东南亚国家,这就是商业殖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某种手段,会刺激其他国家的一些垄断巨头出现,创造出少数垄断资本,把这些国家的财富只集中在少数垄断巨头手中!那就让这几个垄断巨头掌权吧!!国家被少数垄断巨头控制,人民贫穷,最终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殖民地!!!文化殖民更是恶毒。发达国家通过宣传自己的文化,如个人主义、性自由、黑社会、吸毒、腐败、现代主义等,破坏别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使自己被同化,人民变得邪恶,不再相信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社会混乱,国家危亡,永难重生!!文化殖民和商业殖民的结合太牛逼了,强国之路万劫不复!!假设香港,一个看似繁荣的城市,认为它可以吸引中国人的注意,让我们以香港为榜样。事实上,香港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殖民地。没有自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就有大量的穷人和猖獗的犯罪。真的是黄金宝藏,而且丢了!!
新殖民主义-争议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的观点似乎变化不大。比如邱启华的《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和范康的《资本主义兴衰史》,对这个问题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范康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战后旧殖民体系解体后,帝国主义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获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一种新的剥削和掠夺形式。与旧殖民主义不同的是,新殖民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表面上承认前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独立权利,实际上却采取各种欺骗手段,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进行控制和渗透,为其争夺世界霸权和势力范围服务。它侧重于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但不排除军事渗透和侵略。”范康还阐述了战后帝国主义掠夺方式的几个变化:加强国家资本输出,以“援助”之名为私人资本扩张开路;跨国公司已成为推行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借助现代科技垄断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加上市场经济的迅速扩张,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学术界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出现了较大分歧。一个明显的倾向是,一些学者不愿意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比如,有学者认为,殖民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后殖民主义”,而新殖民主义实际上是后殖民主义的早期表现形式之一,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另一些人认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中的许多不平等现象不应被描述为新殖民主义的表现,而应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释。然而,大多数学者仍然承认新殖民主义的存在,他们的基本观点与传统相似,但他们的理解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张舜鸿写的《英美新殖民主义》一书,就从几个角度评论了新殖民主义。论新殖民主义的背景。他们指出,新殖民主义是殖民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殖民主义者在殖民撤退期间,竭力将旧殖民主义改造为新殖民主义,企图继续控制、干涉和掠夺获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维持新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赖,维持旧的国际不平等关系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旧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日益斗争的结果。新殖民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世界进步的力量还不是很强的结果。论新殖民主义的统治形式。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不是军事征服和直接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各种手段,特别是隐蔽手段,承认政治独立和间接统治,以控制、干涉和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在特定情况下,也会进行军事干预。论新殖民主义的成因。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由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垄断资本主义对外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利润,控制市场、原材料、投资场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控制以各种方式实现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世界历史的不平衡发展也是新殖民主义的前提。二战后,独立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这为前殖民大国推行新殖民主义提供了条件。
论新殖民主义的主体和客体。认为新殖民主义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客体是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那些与?新殖民政权的所谓“新殖民地”)。他们不同意美国是新殖民主义,英法比利时等老殖民国家是老殖民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前宗主国在殖民独立后也推行新殖民主义。此外,“集体新殖民主义”也是客观存在,表现为欧洲国家一致行动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
国外学术界也重视对新殖民主义的研究。很多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对新殖民主义的认识与中国很接近,典型代表就是加纳前总统恩克鲁玛。他认为,二战后,旧的殖民体系受到重创,无法维持,东方集团越来越强大。为了使殖民主义适应西方失去政治霸权的新形势,西方列强采取了各种手段(包括控制国际市场、操纵商品价格;利率高;“经济援助”;“无形贸易”;文化渗透等。)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的控制。新殖民主义控制下的国家理论上是独立的,但其经济制度、政治政策、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受到外部势力的严重影响和支配,从而加大了这些国家与富裕国家的差距。恩克鲁玛指出,新殖民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和统治形式,而且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这是“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也可能是最危险的阶段。”
西方学者也对新殖民主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对新殖民主义本质的理解上,许多学者与东方学者观点一致。他们认为新殖民主义是一种方式(或制度、体系等。)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旧殖民体系解体、非殖民化运动成功后间接统治非西方国家,是殖民主义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不同。比如科林·李斯在《肯尼亚的不发达》中写道;新殖民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新殖民主义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接受外国资本。由间接殖民统治主导的制度。斯塔夫里和阿诺斯说:“如果说殖民主义是一种权力直接统治的制度,那么新殖民主义则是一种间接的统治制度,给予政治独立,换取经济依赖和剥削。”
新殖民主义-数据
据《卫报》报道,来自联合国、印度、华盛顿和伦敦的分析师在2009年7月发布了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估计,贫困国家至少有3000万公顷农田被购买用于粮食种植,这些购买国购买海外土地是因为国内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实现供应。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这一趋势将继续加快,甚至严重影响不发达国家的粮食供应。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奥利维尔·德舒特(OlivierDeSchutter)说:“所有国家都在观察其他国家的做法,当他们看到各国开始购买土地时,其他国家也会这样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其他分析人士估计,在2009年的前6个月,不发达国家有近2000万公顷的农田被出售或正在谈判出售或租赁,这几乎是欧洲可耕地的一半。去年,约654.38+00万公顷土地被出售。出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富裕国家的土地侵占正在受到谴责。
近年来最大的土地交易包括韩国在苏丹购买70万公顷土地;沙特在坦桑尼亚购买50万公顷土地;刚果民主共和国一直希望尽快与南非的一些企业达成800万公顷的土地交易,这些土地将用于种植玉米和大豆,以及家禽和奶牛的饲养。
与此同时,印度贷款给80家公司,在非洲购买35万公顷土地。作为世界上粮食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苏丹与至少六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所有权交易。
去年进行海外土地收购的其他国家包括海湾国家、瑞典、中国和利比亚。这些国家不仅在巴西、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土地肥沃的国家购买土地,还在喀麦隆、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和赞比亚等不发达国家购买土地所有权。
一些全球最大的食品、金融和汽车公司也在投资土地。瑞典AlpcotAgro在俄罗斯购买654.38+0.2万公顷土地;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以650万美元收购俄罗斯农业企业KhorolZerno的多数股权,该公司在东西伯利亚拥有654.38+0万公顷农场;摩根士丹利在乌克兰获得4万公顷土地;去年,大宇汽车在马达加斯加签署了一份为期99年的租约,在那里租用了654.38+0.3万公顷的农田。
根据美国智库国际粮食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富裕国家每年在与欠发达国家的土地交易中投资约200亿至300亿美元。
新殖民主义——中国的新殖民主义
这位新殖民主义的英国外交大臣声称,“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大部分是我们150年前在非洲所做的”。
《国际先驱》驻拉格斯记者林报道了《金融时报》为何炒作所谓的中尼武器交易。事实上,不仅是《金融时报》,大多数西方媒体都密切关注中国在非洲的一举一动。这种“担心”也反映了他们不健康的心态,认为中国的到来会损害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石油。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国,供应美国15%的原油。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西非几内亚湾被美国视为“储备油库”。
“中国在尼日利亚的所有行动更多的是为了确保石油来源的安全,而不是别的。”《金融时报》援引前美国驻尼泊尔大使沃尔特·克林顿的话说。像大多数观察家一样,克林顿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不应被低估,并且需要一项长期的对华政策。
此外,许多西方媒体现在正在炒作中国在非洲的所谓“新殖民主义”。有媒体声称,中国已经不是50年前无私帮助非洲抵抗“帝国主义”的中国了,诋毁中国现在是非洲的“赤裸裸的交易”。而且一些媒体总是刻意将中国“走进非洲”与非洲所谓的“腐败”、“独裁”、“侵犯人权”联系在一起,丑化中国形象。
5438年6月+10月发表在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大约600年前,明朝的航海家到达这片大陆的东海岸,带回了一只长颈鹿,以满足皇帝的好奇心;如今,中国的船只定期在同一条航线上航行,带回石油、铁矿石和其他大宗商品,以满足一个庞大经济体的贪婪胃口。”
事实上,西方媒体的这种观点也代表了一些西方政府官员的观点。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在访问尼日利亚期间发表演讲,将中国列为非洲面临的十大挑战之一,与贫困、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并列。据与会者称,斯特劳甚至声称,中国在非洲的事件“大多是我们150年前在非洲时所做的事情”。
分析人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在2009年6月5438+10月发布的《中国对非政策文件》只是对这些诋毁的反击。这份文件给非洲国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多数非洲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将中国视为“全天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