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海外投资国家给出的政策有哪些?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保障了中国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1,基本建立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体系。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大力发展境外承包工程、加强境外中资机构和人员安全保护的重要文件。基于此,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境外加工贸易财税、外汇、信贷等16配套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体系,对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乃至整体外商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出口信贷和援外资金,支持企业对外投资。

2、逐步建立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

在商务部网站上设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和驻外商务机构子站,建立全国境外投资环境数据库,定期发布全国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全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全国境外加工贸易指导目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引导企业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海外中国工程技术展等各类展会,举办“走出去”成果展和国际论坛,积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政策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对外经济合作培训班,培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企业开展国际业务培养一批管理人才。

3.初步建立企业国际化经营宏观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了“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境外中资企业行业组织和商会协调自律、驻外使领馆一线监管、政府间统一管理”的管理框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审批、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和联合年检、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等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建立对外经济合作预警和快速处理机制,有效保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和人员安全。

4.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商务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与地方密切合作、国内外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企业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由相关部门参与的各类企业国际化协调机制,如远洋渔业合作管理协调小组、民营企业“走出去”常设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工作联系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及人员安全联系机制、境外投资管理联系机制、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与台湾渔民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等,及时协调解决“走出去”问题。

2007年,我们将继续完善财政、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等;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功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陆续启动。合作区整体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合作区在海外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