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为什么你的竹编只能当菜篮子和鱼篮子,别人的编织却出口国外?
在沃尔夫斯堡参观了经典甲壳虫、布加迪威龙Pursang 16.4、SEDRIC(自动驾驶汽车)后,感受到了工业旅游的乐趣,改变了对工业旅游的看法。后来去了摩洛哥,参观了当地的陶瓷、地毯、皮革厂,在马来西亚kompleks kraf柔佛手工艺中心做了一个羊皮鼓,在贵州千户苗寨做了一个蜡染方巾。
如果国外的工业旅游是3.0,国内的工业旅游一般是1.0,但是在参观了广西贵港尚贤的工厂后,我对国内的工业旅游有了新的看法。这是一家手工艺品工厂。在山区旅行,我见过很多人自己编织竹制工艺品。在一些小城镇和县城的商店里,我至今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可是,为什么你只会编菜筐和鱼筐,顶多一摊手工艺品,而自己编的东西却能出口到国外?
广西东方商县生产宫灯、油纸伞、团扇等。诗仙油纸伞的工艺还是非遗项目,已经在米兰国际时装周了,这个工业旅游还是蛮吸引人的。走进广西贵港中里乡刘台村的工厂,首先吸引人的是工厂货架上的荷花灯、宫灯等半成品。竹条织得很漂亮,让大家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机,沿着货架拍摄。
来旅游之前看新闻报道2017年广西东方商县生产艺术宫灯300万盏,油纸伞200万把。我们想象的是一个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长凳上坐满了工人,但在工厂车间里,我们只看到产品,却看不到任何工人。
只有三个工人在手工编织宫灯,更像是给我们看的。带着疑问,他们迅速先拍下自己的手工艺品。一根竹签瞬间编织成一盏荷花灯的外花瓣,向我们展示了一束竹签是如何成为艺术品的,不得不佩服它们的匠心。
所有的工人都到哪里去了?工厂一位负责人表示,员工主要是当地村民。编织都是村民在家做,优先考虑贫困户,弹性时间方便家务农活。工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会对村民进行培训,也是为了工资培训。先是民间工匠培训了几十个员工,然后要求他们培训更多的人,这样才能保证竹制工艺品的质量。
手工艺品不容易。如果从砍竹子开始,一个熟练的村民一天只能织两三个宫灯,这只是第一道工序。还有染,贴,还有画图案和花纹。越到后面,过程越艰难。最后的工序由专业画师完成。
我看到一个员工拿着一个竹灯罩在做检查。一些细小的毛刺和凸出的竹片要拔掉。虽然不是高科技产品,但手工工艺的复杂程度远高于之前看到的其他手工作坊。
与现代工业产品不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工艺品越来越受欢迎。这种仿古油纸伞和宫灯被称为“秦月”,在国外也很受欢迎。在2019年的广交会上,他们的成交额是上百万元。
工厂成功的秘诀是手工流程。诗仙油纸伞的制作工艺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简单的油纸伞,宫灯,都是手工完成的。织、染、画全靠手工工艺,需要一代民间艺人传承。没有很多传承人,只是一种手工技艺,不可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始人魏军民的祖先魏父,以制作诗仙油纸伞为生。他小时候和妈妈一起用青柿子当胶补油纸伞。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他到全国各地学习油纸伞的制造技术。现在魏军民是诗仙油纸伞第十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很多油纸伞的图案都是印刷的,他们的油纸伞和宫灯的图案都是专业画师手绘的。
纸伞的造型、包边、穿线等制造工艺也很有讲究。伞骨数量为28根,分为“半穿”和“全穿”。前者简单美观,后者复杂但耐用。东方尚贤采用“all-on”工艺制造油纸伞,并注册了专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保密,可惜现场看不到师傅做油纸伞。
油纸伞、灯笼、灯罩不仅古色古香,还独具民族特色。在雨伞的染色工艺上,配色采用了广西的“壮锦”色调。而且,材料都是天然的。架子材料是竹子、伞纸、灯纸上的染料和颜料,也用青柿子、芭蕉叶等植物制成。就像壮族的五颜六色的糯米,五色都是由青菜等植物染出来的。
在东边尚贤的尚贤馆边上,我还看到一排招待所,专门问厂里的人,说是给来参观工厂的游客的,但是现场没人住。看来中国的工业旅游方兴未艾。而东方尚贤在中里乡谭洋村石仙屯建设了“汉古伞村”,这将是未来广西重点旅游项目。
现在很多地方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但有些只是一个商业噱头。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发展非遗文化的工业旅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秋冬米兰时装周期间,著名奢侈品牌古驰的生产商为中国的t台秀订购了数百把油纸伞,最终选择了东方尚贤的油纸伞。虽然我们错过了米兰时装周油纸伞的古驰秀,但伞村的工业旅游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油纸伞的“无形”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