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国企、创业公司、上市公司,我怎么看待加班?
我的经历
当我看到这块表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麻烦制造者,它的背后是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和周末。
在国企加班
喝了一杯茶,看了一份报纸,半天过去了;拉个灯,找个宝,一天就过去了。生活的安逸让你疯狂,却又舍不得离开。在我去国企之前,别人这么跟我说,我天真的相信了。
其实我大部分的晚上和周末都被加班占据了。作为一名建筑公司的技术员,我每天的工作包括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方案,制定工期计划,绘制技术交底和技术变更单,撰写函电,撰写施工方法和专利,发表论文,做PPT报告。虽然我们部门有五六个人,但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一个人在忙。
每当一个人加班到食堂,我都会在心里诅咒;每当一个人加班到深夜,我就在街上骂人。我觉得特别不公平。我为什么要加班?为什么要我一个人加班?
是的,我在国企呆着就讨厌加班。我认为我不应该一下子给一个新来的人这么多工作。我认为应该一步一步来。我觉得办公室其他几个同样岗位的人也应该做点什么。
三个月后,我开始习惯加班,也习惯了大大小小会议上的表扬。半年后,我以现场答辩第一名的成绩提前半年转正;一年后,我无疑成了整个团队里最懂项目的人。
以前加班时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都消失了。这一刻,我终于知道了加班的意义——让我更快变强。在之后的一年里,我更加主动地承担了高难度的工作,我也不得不加班,但看到自己比同级别甚至更高一级的人更“能干”,我就开心了。
感受:在国企,加班让你在短时间内超越很多人。
在创业公司加班
非主流的办公园区,LOFT的写字楼,开放的办公区,玩飞镖,吃披萨,第一次走进这家创业公司,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来自阿里的创始团队让我心驰神往,立刻下定决心加入他们,相当的相见恨晚。
从传统建筑行业到互联网,从技术到运营,带着无比的自豪和些许的准备正式转行。微博3000粉丝,微信200粉丝,接管SNS的现状。老板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但看得出来,他们对我和新媒体有很大的期待。
虽然我平时喜欢玩微信和微博,但是运营起来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白天会按照既定的计划,找资料,写文章,排版,和为数不多的粉丝互动;晚上看看资料,恶补各种运营知识。没有必要拥有完整的人生。那段时间,这个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公司,每个人都充满激情,直到有一天到来。
在这家公司愉快地度过了四五个月之后,公司的氛围突然变得陌生了(现在我觉得是B轮融资失败的原因)。突然技术,运营,设计,BD,行政都换了工作内容,去杨浦街道发传单,贴海报。
14的冬天很冷,但是我们需要在早上7: 30之前把传单送到五角场附近的小学。街上刮着大风,却需要我们扛着成千上万的海报赶走上海各个小区的大妈们;在我发疯之前,我几乎被诅咒了;夜晚,地铁站行人来去匆匆。我们在冷白的目光中高呼“同济复旦,本科导师只要1元”...
终于,在新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一周内我离开了近十个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现在想想那个冬天,加班真的不值钱,不是说传单海报低,而是因为那些努力,还有那些加班时间没有太大意义。员工和公司最好的关系是——你好,我好,我们在一起后变得更好。如果你的公司也有让“天价”程序员发传单的苗头,我劝你赶紧离开,去别的公司加班。
感悟:在一家创业公司,加班加点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上市公司加班
嗯,我们公司还没有上市,但是很快就会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公司里,我有一群优秀的同事,他们努力证明“比你聪明的人比你努力”,所以无论我是八九点下班还是一两点下班,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
和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加班。更有甚者,我进行了第二次工作飞跃。这次终于踏入了自己喜欢的产品岗位,我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各种知识,因为我知道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巨大的知识储备和行业敏锐度。
白天,我专注于自己的产品。晚上研究竞品,看行业新闻,看各种互联网书籍,写工作感受,写读书笔记...加班是一件很无奈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很忙。
如果办公室只有几个人,你还在忙碌和兴奋,那么恭喜你——你有了明确的目标,你还在努力,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感受:在上市公司,加班不是公司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需求。
写在最后
写写自己的作品,让自己不断思考;写读书笔记,让自己学会提炼;写竞争分析让自己变得敏感。坚持,相信一年后的我会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