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驰笔下的人物生活

吴驰,字范晓,浙江杭州(今杭州)人。1914出生于书香门第。我的父亲吴增川喜欢诗歌和绘画,擅长书法。母亲春延是一名年轻的家庭教师,会背诗和作词。吴驰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很穷。上大学的时候,他得到了叔叔严欧荣(早期留学英国)的资助。他年轻时渴望学习和进步,热爱自己的祖国。

吴驰1932毕业于杭州市回澜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斐然。他是理学院的优秀学生,获得了奖学金。他还满怀爱国热情,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北平警方拘留。经学校多次交涉,他被保释。1936年秋毕业于清华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同年获得清华大学奖学金赴美留学。原定1937年8月赴美,但日本侵略军大规模侵华。他认为中国被侵略和羞辱是因为这个国家太穷太落后。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指导下,他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亲人的嘱托,远渡重洋,留学异国,以期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

吴驰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系统学习了化学工程,并以1939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他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习更多的生产实用知识,他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加入了学院开办的化工实习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帮助工厂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培养自己多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久,他被纽约世界贸易公司和福斯特惠勒公司聘用,做了10多年的工程师。在此期间,他在侯的直接领导下做技术工作,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几家大型化工厂实习。业余时间还学习了电机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让远在他乡的吴驰看到了祖国的希望和美好未来。他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高薪职位,愉快地接受了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的聘任。1950年回国前,他整理了自己在美国10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大量文献,分析对比了美国和欧洲的化工现状。在此基础上,他与史(著名美籍华裔工程师)合作编写了几十万字的教材《基础化工技术》,为回国任教做了充分的准备。

回国后,吴驰积极参与建立清华大学石油系。很快,全国的高校都重新调整了。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参与筹建了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的北京石油学院。先后担任教授、院长、副教务长,兼任研究生导师,为炼油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65438至0958年,吴驰调任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部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他在合理利用大庆原油资源、加强炼油厂挖潜改造、提高炼油厂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采用炼油新工艺“五朵金花”的工业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65438-0966锦州石油六厂顺丁橡胶会战期间,吴驰任副司令员,全面负责技术领导工作。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他为万吨级工业生产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1969受“文革”冲击,下放五七干校劳动。65438-0972回京复工,任燃化部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科研规划和开发,亲自主持催化重整、提升管催化裂化等新工艺的开发。该工艺在工业生产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83之后,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虚弱,尤其是肺源性心脏病。然而,在行动极其不便的情况下,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孜孜不倦地阅读文件和专利,甚至在家里吸氧的同时,写出了对全院科研工作的建议和长远设想。这种感觉很深。由于过度劳累,病情恶化,抢救无效。不幸于1988年3月1去世。

吴驰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化学工业学会理事。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石油炼制和石化科技的发展。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家,杰出的科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