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派手机的死与生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新闻说,酷派的CEO姜超被东京的新股家族解雇了。想到曾经有一部很酷的手机,全能的手机,突然消失在公众话语中,我很震惊。

说到酷派,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屏和双卡双待。在安卓发布和苹果4发售的前一年,酷派手机以6000多项专利和全球首款双卡双待手机站在了当时中国国产手机的巅峰。与运营商合作,顺势而为,与中兴、华为、联想一起,被称为“中华酷联”。

但是酷派和“中华酷联”都有路径依赖。凭借强大的运营商渠道,这四家厂商轻松拿下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手机收费的3G时代屡试不爽。

酷派,或者说“中华酷联”的转折点,大概出现在2014。当年4G商用,各运营商开始降低4G资费,逐渐停止购机补贴。失去运营商渠道的“中华酷联”措手不及。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积累太多的电商和线下实体店渠道。所有手机品牌都在JD.COM、亚马逊、天猫商城展示,品牌的护城河并不宽。

此时小米在自营电商渠道已经三年了。小米2S、小米3、小米4手机同时发售,红米手机也已经发布,威胁很大。

另一方面,BBK系的推手们忙着在各县看门面、装修、开店。

“中华酷联”环顾四周,发现经营多年,连自己的渠道都没有建立起来。

四大家族中,只有华为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而任坚韧的性格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3年底,荣耀发布,手机荣耀3C上市,华为网上商城成立,小米发起进攻。

从此,中国国产手机形成了新的阵营,小米、华为、vivo、oppo,这种格局一直维持至今。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不完全是。

新阵营中,小米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润不足1%,在盈亏线挣扎。当然这也是小米的策略,不是靠硬件赚钱,而是靠软件和服务赚钱。但这也说明了做手机硬件的难度。

华为的情况也不乐观。任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华为一开始就走上了通信行业的道路,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华为只能拼了命,继续前行。没有别的办法”。任的说法也暗示了做生意的难度。

另一方面,虽然酷派在手机市场一直节节败退,但其营收已经从2014年的249亿港元下降到2017年的33亿港元,降幅高达90%。但在资本市场上,酷派依然大行其道。2065438+2008年5月,京基家族投资酷派,向其借款5亿,并给予无抵押、无担保等优惠条件。

这一切都源于酷派创始人郭德英对房地产的独特感情。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后风暴席卷全球,导致全球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下跌。郭德英此时开始大量购买土地,深圳、东莞、Xi、郑州等城市都涉足其中。

转机出现在2012,房地产行业回暖,各地园区项目加速上马。酷派也开始拆除他们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总部,准备将建筑规模扩大6倍。

当时间来到2014年,深圳房价进入疯狂增长模式,随后三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60%、96%。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了酷派的神经,酷派信息港建设进程加快。

然而,事与愿违。和史玉柱一样,酷派现金流被切断。2014年是“中华酷联”转向“小花步”的一年。酷派手机业务逐年下滑,又因为误判了4G商用的时间节点,导致大量库存,拖累了资金回收。酷讯港在楼市的高歌猛进中失败了。

酷派已经失去了活力,但它留下的土地仍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2016,郭减持酷派股份,出售给乐视,套现数十亿元。

此时的酷派,虽然手机业务完全不景气,新任CEO姜超甚至砍掉了中国区的所有业务,但这家科技公司仍然手握6543.8+00亿元的地产。2065438+2008年,京基物业投资酷派,开始盘活土地。

酷派是死了还是还活着,很难说。如果把它当成手机科技公司,那无疑是死路一条。但是,如果只把它当成一个盈利的公司,它还是活得好好的。毕竟曾经在地上蹭来蹭去的小米科技,现在还在1%的硬件利润率里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