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橡胶行业怎么样?
衡水
工程橡胶之首
衡水产业集群成就了国内的工程橡胶产业,工程橡胶让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闻名全国。
衡水工程橡胶在中国80%以上的新建公路、铁路、桥涵、水利、轻轨、建筑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均有应用。衡水生产的工程橡胶产品已用于汕头海湾大桥、青藏铁路、南京长江二桥、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等重大工程。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原会长鞠红珍的话说,“没有衡水和桃城区,谈工程橡胶毫无意义。”
衡水作为全国第一个工程橡胶基地,拥有全国最早的工程橡胶研发基地,产品涵盖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球轴承、橡胶止水带、桥梁伸缩缝装置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但回溯到2000年,桃城区有1.200多家工程橡胶生产经销企业,却没有完善的专业流通市场。企业不得不在河南、云南等地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很大。集团大、规模小、科研开发投入严重不足、行业恶意竞争持续等问题和矛盾突出。传统特色产业衡水工程橡胶走到了十字路口。
事实上,这里的企业早就有建立本地市场的需求。然而,单靠一个工厂和一个商店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每一个算盘都一再导致连谏流产。于是,政府牵头协调金融部门、企业、社会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建设了河北衡水橡胶城等专业市场。此举不仅结束了当地橡胶行业有“市场”的历史,还吸引了70多家区外企业来此经营,河南、广东等地的橡胶制品生产企业也来此洽谈交易、寻求信息。
2002年,中国最大的橡胶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河北衡水橡胶城建成。2004年,中国(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晋升为国家级;5438年6月+2005年2月,中国(衡水)工程橡胶工业制造基地博览中心竣工;2007年,全市53家工程橡胶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目前,衡水市桃城区仍以产业规模最大、专利最多、产品最全、综合实力最强、市场覆盖面最广五大优势吸引着全国的目光。
辽宁省
曾经最大的基地。
虽然现在辽宁的橡胶加工业在全国并不突出,但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
1921年,大连橡胶总厂的雏形——协盛橡胶厂在大连成立。20世纪30年代,沈阳、辽阳、丹东是三个橡胶工业生产地,先后出现了蒙曼橡胶厂、抚顺休姆工业学院、大理橡胶厂、辽阳橡胶厂三个橡胶厂。1940前后,辽宁橡胶行业进入大发展时期。1941年,沈年产汽车轮胎6万条、马车轮胎6万条、胶鞋3000万双、自行车轮胎62万条,全国第一。
不幸的是,1945辽宁橡胶行业受损严重,设备损失过半,产能仅剩20%。东北橡胶公司成立于1948,后调整为9个橡胶厂和1橡胶机械厂。虽然受到重创,但全国最大的橡胶企业东北橡胶公司仍属于辽宁。
1950期间,沈阳一厂、二厂、六厂、辽阳九厂全部搬迁至牡丹江、哈尔滨,丹东八厂搬迁至长春。与此同时,当地的两个橡胶厂搬到了吉林的图们和辽宁北部的铁岭。这样,辽宁橡胶基地90%的生产资料和50%的生活资料都搬到了外地;丹东、辽阳基地不复存在;沈阳只有三、四、五、七厂和橡胶机械厂,实力大大削弱。
1965-1970年,沈阳只有少数工厂外迁。沈阳七厂迁至辽西,成立辽宁朝阳轮胎厂。沈阳橡胶机械厂的人员和设备迁到桂林和益阳。沈阳三厂设备人员支援银川、桂林,老厂2000年后搬迁至沈曦工业区,新成立的和平子午线轮胎公司2012被青岛赛轮收购。沈阳四厂于1958与五厂合并,组成新的四厂,于1959成立沈阳橡胶工业设计研究分院,后改为产品研究所。
后来其民用生产设备全部搬到石家庄和铁岭,军用橡胶产品支援西北橡胶厂和西北橡胶工业研究所。特种轮胎研究室分离出来,成为曙光橡胶研究所。沈阳橡胶制品研究所硅橡胶氟橡胶实验室与北京所一室合并,成立西北橡胶工业研究所。
如今,国有橡胶工业的老基地沈阳,不仅没有央企,而且几乎所有的原国企都在改制中被私有化了。
广州
中国橡胶工业的发源地
中国第一双胶鞋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避孕套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广州。100年前在广州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成为中国橡胶工业诞生的标志。在鼎盛时期,广州制造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轮胎世界闻名。曾经,65,438+00轮胎中有8个是广州制造的。
1931年,广州橡胶工业发展到15年,除了南强这一家资本65438+万元的公司外,其他都是家族式手工作坊。1942年,爆炸到120多。除了大华橡胶规模略大,“土法涂胶”和“火法硫化”成为广州橡胶行业的一道独特风景。从65438到0945,广州本土小厂增加到200家。几经整顿,工厂数量减少,但落后面貌没有改变。
广州橡胶行业的拐点出现在1964。今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在广州设立了分公司,建立了由12橡胶厂、1机械厂和1研究所组成的广州橡胶工业常规基地。其中4个建在粤北的华县,形成了华南新的橡胶工业基地,改变了广州橡胶工业的落后面貌。
后来分公司改制为当地的广州橡胶工业局,新的番禺轮胎产业基地——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成立。但随着广州橡胶工业局的撤销,更名为广州橡胶工业公司,公司性质发生了变化,各工厂企业统一管理的局面不复存在。
100年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橡胶工业第一大国,但广东的橡胶工业却在走下坡路,在中国橡胶百强企业中很难找到广东企业。
目前广州橡胶企业只有10多家,大部分是民营和外资。广州周边几个城市形成了一批橡胶产业集群基地。比如深圳的自行车轮胎、仿人体装备、惠州的轮胎、东莞的鞋子、中山的电子橡胶配件、梅州的工业、农业、地形轮胎等,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
东营
中国轮胎之都
“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东营,东营轮胎看广饶。”虽然现在东营轮胎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麻烦,但这句顺口溜却广为流传,甚至为外地人所熟悉。
山东省东营市有一个广饶县。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胎窝”就在这里诞生了。家家做轮胎,工厂变成公司,公司变成集团——广饶轮胎企业一般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
广饶轮胎企业在1994和1996前后起步,发展几乎无人问津。2002年,广饶轮胎行业发展最快。当年广饶所在的东营市,一口气上了6条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这6条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全部来自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饶县大王镇和道庄镇。到2007年,东营全钢子午线轮胎的产能已经达到1330万条,尤其是广饶轮胎。
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据当地统计,2006年,广饶轮胎年产能达到654.38+00万辆。这相当于全国轮胎产量1978。也就是说,从1935第一条双钱牌汽车轮胎诞生开始,中国轮胎企业用了30多年才达到规模,广饶轮胎企业只用了十几年。而这是在国家完全没有投入的前提下完成的。
虽然100多家广饶轮胎企业各有特色,但仔细分析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这些企业没有一个是国家投资的,有的是原县办企业改制的,有的是村民集资发展起来的;私人集资一直是这些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些企业创业,人才靠挖;这些企业基本走的是“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原材料、设备、销售在外;这些企业也以子午线轮胎和生产线为目标;这些企业很少打广告,品牌效应主要靠用户口碑;这些企业在管理上都具有家族特征。
如今,东营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国家橡胶轮胎出口基地、山东省外贸转型升级(轮胎)专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轮胎之都。
上海
大火遍布全国。
中国橡胶工业诞生于广州,发展于上海。上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有130多家橡胶厂,分布在各区的大街小巷,成为上海橡胶工业的一景。其密度国内绝无仅有,世界罕见。这里的橡胶企业走出去,辐射全国,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是上海郑泰橡胶厂1943南下广东,与兴隆在广州成立郑泰橡胶厂广州分厂。大中华橡胶厂1948北上天津收购天津第二化工厂。接着,郑泰与广州大华合作生产自行车轮胎。
1954以来,为解决生产厂过于集中的问题,上海橡胶企业除兼并重组外,还采取了转行、嵌入等措施。第一,把10多家橡胶厂转到电子公司和制笔公司。二是把一些企业搬到内地,支持橡胶空白地区。从1954-1965分四批,包括人和设备,从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福建、贵州、山西到西北的兰州,覆盖10多个区域城市,产能占上海的1/4。上海橡胶行业真的“走出去”了,从上海沿海一个地方把火蔓延到全国。
20世纪80年代,上海橡胶工业开始新一轮扩散,在郊区和其他省市建立了50家合资工厂,上海橡胶工厂总数达到342家。
90年代后,大量企业从市区转移到郊县,与外省市企业兼并重组。对内,转变为股份公司。比如轮胎公司收购海口、徐州两家轮胎厂成为跨区域企业;胶带公司收购了武汉、南昌、重庆的几家胶带厂,与外资成立合资企业;胶鞋公司被重组为两个鞋厂,惠利和双钱。
如今,上海几乎所有的橡胶厂都搬到了郊区县,只剩下几家公司总部。与此同时,外资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成为许多外国公司的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