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活性物质研发中心简介

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实验室是广西植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中心的前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科学研究所的帮助下于1959成立。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重点是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实验室成立以来,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项,二、三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青蒿素生产技术、中成药炎健宁、抗结核片、罗汉果甜味剂、紫杉醇生产技术、802广增素等研究成功,在工业应用中继续保持活力,标志着植物化学研究室在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占据重要地位。2002年,以植物化学实验室为基础的“广西植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中心”被广西科技厅认定为广西科技创新“黄金资源单位”,表明植物化学研究仍是我区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中心开始从“植物天然产物”的研究模式向“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发展,开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为重大疾病寻找新的植物药用活性成分,在植物小分子调节代谢综合征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同时,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植物化学实验室拓展了研究领域,在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新成果。

目前,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以青年高级研究员为骨干,以化学生物与药物创新、现代高新技术、广西重要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实验室拥有以色谱和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现代天然产物分离纯化装置,具有较为完备的天然产物分析和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手段。

高科技人才与现代化实验手段的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植物化学实验室的创新活力。2005年,除了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外,还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突破。预计再经过3-5年的酝酿,植物化学实验室将取得一批在本学科有重要影响的新成果。它们包括:1。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资助的“紫蓝新化合物”研究,将完成现阶段的全部研究工作,向研制出国内一流的治疗糖尿病新药的目标迈出极其重要的一步。2.“简言宁”和“付雪康”的研究在寻找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将成功推动这两种著名中成药在广西的升级换代。3.经国际检索证明,主要发酵参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生物转化木质纤维制备木糖醇项目将在进一步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有力推动木糖醇生物转化技术时代的到来。

未来,作为广西植物活性物质研发中心,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做好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工作,把中心建设成为广西植物新活性物质发现和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科技植物活性物质的引进和示范基地,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